應該說韓延才是國産導演裡面把少年最美好的理想愛情真正拍出來的導演,隻不過他是喜歡借用病症題材去講述愛情,但以這種方式,更像是一種投機取巧,因為好像從苦痛人群中擠壓出來的力量更容易打動人心,更容易借用憐憫和同情去反思自己,連他們都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去保持樂觀與期待,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放棄呢?

你不能把這部電影看作聚焦病患思考社會深度的影片,你隻能把這部電影當作一部愛情片,當作前者它是不合格的,當作後者它是合格的,它拍出了理想愛情的樣子,是陪伴,是犧牲,是奮不顧身。也傳遞了正确的愛情觀和人生觀,但它實在是太理想了,影片也說了,那是三億分之一的概率,拉高了緣分的價值,自然也貶低了現在緣分與愛情的廉價,于是這碗濃郁的雞湯香味就撲鼻而來了。然而我并不是厭惡雞湯,我隻是厭惡沒有營養的雞湯,我一直強調電影可以理想,因為它可以化為一種期望,一種力量,而且本片也讓我們真正地看到了那些患者們真實世界的樣子,讓我們更加去同情,尊重,理解,包容他們。加上本片的情緒渲染和節奏和立場都是不錯的,兩個小演員我也很熟悉了,再次看到他們的表演依然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片尾曲也應該往前挪一挪會更好。以及影片當中很多細節的刻畫非常到位,女生的手機殼,路上的廣告牌,從袖套的遮掩到最後大膽露出的頭顱和手臂上的傷痕。以及韓延在小紅花就開始使用的“角色号”,從微博到抖音,這種模式除了宣傳之外,讓看完片子的人也能更直觀地感受他們存在與生活的真實。

但對我來說,打動我的已經不再是影片當中的愛情了,更打動我的而是讓我看到了那些病患群體真實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在社會上的不公,以及他們的堅強與樂觀,天真與美好。

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要拍一部好的愛情電影,隻能通過病症生死嗎?普通人的愛情難道就不能拍好嗎?愛情隻能通過苦難來襯托嗎?顯然并不是,所以希望韓導不要被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創作圈裡,未來的作品可以通過别的角度去展現愛情以及愛情以外的事情,它甚至可以單純的反思和嚴肅,但可惜的是這顯然與主流市場背道而馳。

因為全片人物的情緒動機都是靠愛情和偶遇推動,雖然和《小紅花》類似的套路,但這次《搖太陽》沒太過于聚焦親情而是愛情,多了更多苦痛的刻畫也加了更多的笑料,《小紅花》中的角色是很明顯很極端的兩面對抗,喪氣和樂觀,是影響和救贖之間的關系,而《搖太陽》裡的兩個角色好像都是樂觀與悲觀都夾雜的存在。本片最後也算是一個好的結局,我對結局是好是壞是否影響本片情緒不是很在意,畢竟是春節檔還要考慮市場和機制因素。

影片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忽略抛棄了現實苦難的因素,角色好像都沒有金錢的壓力,盡刻畫了愛情的糾葛,第二個就是女生對待男生愛的态度轉變的速度太快,有點生硬,包括我總覺得全片缺少了一場女生對男生真誠告白的戲份,我本以為會在那場陌生旅遊團的“婚禮”上,可惜并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