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我的first同行朋友,他讓我替他在豆瓣進行以下真誠的銳評】

有個觀衆問出了我也好奇的問題:這些從西藏玉樹的小學中學選出來的,大部分家境比較困難的孩子們,在拍攝完這個紀錄片之後何去何從呢?

導演說這個片子是在19年拍的,合唱團的事情被疫情中止,一些被選上的孩子們嗓音發生了變化,那自然是以後無法從事音樂,不過有其他的新的一批孩子們被選進合唱團。

跟《棒!少年》最大的區别是,《棒!少年》是記錄了一個公益棒球隊的曆程,而《一和多》是利用公益的暗示去拍了一個紀錄片,這不是把小孩子們當成工具是什麼?人家強棒棒球隊是從創立開始隻要一息尚存就會一直做下去的公益活動,但這部片子裡以及在網上查不到任何公益字眼,它拍完之後,這個所謂的合唱隊除了給錄點片尾曲和攢攢鏡頭還有任何後續嗎?合唱團是否也是會竭盡全力不停進行下去呢?每年甚至每五年,“導師”們是否還會去進行選拔呢?如果不是,這部片子該改名叫《利用》。為了拍它,為了入圍電影節,而做了這樣一件賺點公益眼淚的事情,這和短期支教有什麼區别?

小孩們時不時地回頭張望現場有多少人看到這部片子,有多少人已經離場,我右前方的小姑娘時不時整理一下自己的發繩和衣服,其中兩三個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看到畫面裡出現自己的朋友的時候笑得太大聲,其他小孩還會去提醒他們聲音小一點。

等到這些跋涉千裡而來的小朋友們上場表演的時候,隻介紹了出鏡的三個小孩的名字,隻有這三個小孩有機會拿着話筒介紹自己,當時其他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呢?如果是公益,是否應該有人站出來為其他小孩博取一份尊重?明明是合唱團的一員,是不是必須要名字在那個屏幕上才可以介紹自己?放映中途的雨将下未下,玉樹到西甯的路倒平不平。既然對此做不了什麼,回應隻能是扭頭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