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陀螺電影」)

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新作《藍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嘗試了動畫片《阿波羅10½号:太空時代的童年》和類型片殺手喜劇《職業殺手》後,林克萊特又分别以音樂與電影的曆史,再次讓我們得以重溫那些懷舊的、絮叨的風格。影迷們常常為林克萊特始終包容、懷舊的電影感動,令人驚訝的是,這部新片《藍月亮》竟然以Indoor Drama的形式展開,角色從劇院來到酒吧,就再也沒有離開。

就像晚期的羅伯特·奧特曼,緊湊的對話在舞台般封閉的空間進行,電影的時間等同于現實的時間。比起那些戲劇的、常常集中迸發再突然休止的情緒波動,林克萊特更喜歡用對話将觀衆引導進回憶與故事,呈現為充滿吹噓與懷舊趣味的形态。這個過程中,酒吧的各個視角,酒吧場景的每個微小的變動都被捕捉、展開,變成一種表演。

酒吧的樓上是成功者的劇場,而樓下則是失敗者的廢墟,影像的時間鎖定在當下,靠語言對過往執拗地重寫。哈特與酒保念着台詞,講述過去的故事,又與酒吧鋼琴師唱歌互動,遊離于慶祝的旋律之外,“我懷念格什溫!”然後舞動雙手表演,産生屬于自己的旋律。這樣,這部影片就已經足夠有趣。

而慶祝的晚宴始終呈現得不這麼真實。若幹次哈特在陰影裡确認自己的位置,然後迎上前,與光環之中的理查德·羅傑斯對話。始終存在對比:不管是身高差的視覺,還是以謙恭拉開的身份與保持體面的逢迎,哈特在這個關系中承認了一種缺口,形象又忽然變得扁平而疲憊。

瑪格麗特·庫裡形象的寫法就沒有那麼高明,不過劇本也沒有讓她以足夠豐富的形象呈現。路徑過于明确:開始無比高尚的形象,然後私下吐露情感,最後投入成功者的懷抱,同時作為門徒還要保持體面。這部分的Drama盡管有些平淡,不考慮瑪格麗特·庫裡的熱度,篇幅還是恰當的。

即使作品序列的各種題材已經确證了林克萊特電影豐富的屬性,有許多評價還是批評了林克萊特作為創作者在電影中的姿态:過多地代入,過多地投射導演的審美趣味。然而哈特這樣一個形象——在朋友與鏡頭前擁抱商業主流的包裝模式,而同時又在背後咒罵藝術價值的缺失——這是理查德·林克萊特嗎?即使答案是肯定的,就與導演的公衆形象再次形成落差,變成了隐秘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