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提交了自己的戛納影片就來看看前輩們的表現,保佑吸吸歐氣。
全片隻有一個鏡頭,這樣簡潔的筆法卻将女性描繪的如此生動。在生活中她們是沉默的,無言的,被冷落的。這樣一個徹底旁觀者的客體形象被展現,在開頭與結尾。同時交代了整個事件場景,這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社會觀察嘛!哪像某些導演,打着紀錄片名号,卻借用影像來欺詐。
拜托了求求了讓我戛納入圍
草草提交了自己的戛納影片就來看看前輩們的表現,保佑吸吸歐氣。
全片隻有一個鏡頭,這樣簡潔的筆法卻将女性描繪的如此生動。在生活中她們是沉默的,無言的,被冷落的。這樣一個徹底旁觀者的客體形象被展現,在開頭與結尾。同時交代了整個事件場景,這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社會觀察嘛!哪像某些導演,打着紀錄片名号,卻借用影像來欺詐。
拜托了求求了讓我戛納入圍
伯格曼在《鋸屑與馬戲團》(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擁有他自己的流浪劇團;小津安二郎則兩度拍攝《浮草物語》(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 ...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于《公民凱恩》(1941)的童話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許過于神聖的位置,以至于被當作電影藝術的巅峰來代表。穆爾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處于無聲電影時代的尾聲,也是他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這裡我大緻理解了 ...
這是穆爾瑙拍攝的第十部電影,同時也是在穆爾瑙的作品中獲得主要批評界共識的一部。但我認為,如果沒有那段使用表現主義技法的結尾場景——在樓梯上投下陰影并殺死艾倫的畫面——那麼《諾斯費拉圖》(1922)很可能會淪為穆爾瑙電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攝影機動了,但從未以如此生動而美麗的方式動過。穆爾瑙的首次攝影機運動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對應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築,但《幻影》更進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後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續了穆爾瑙一貫的表現主義實踐 ...
關于《榮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對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風格中節奏與叙事最為契合的一部,或者換個不那麼好聽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太輕了,輕到阿彼察邦可以輕松駕馭,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我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