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現實題材劇集的創作,正好迎來“創業潮”。
自去年《雞毛飛上天》後,僅有“孤例”的創業劇在小熒屏集中湧現。從《南方有喬木》到《合夥人》,從《你遲到的許多年》到《正陽門下小女人》,再到待播的《大江大河》與《我們的四十年》,已有9部創業劇在2018年問世。而在2019年,《在遠方》《青春創世紀》《我在北京等你》也将與觀衆見面。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社會洪流滾滾向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呼聲此起彼伏,在飛速變遷中的中國社會,需要大衆影音消費對這一艱難轉型,進行全景式的白描。可以說,創業劇成為熒屏熱點,既是政策的呼喚,也是藝術創作的需要。
那麼,已經蔚為大觀的創業劇,究竟成色幾何?

導演、演員、制作公司不輸他人,頂級影視力量入局創業劇
行業劇的全面轉暖,是劇集創作的鮮明風向,涵蓋了醫療、警匪、教育、律政等多個題材的劇集,在2017年集中湧現,并延續到今年。與行業劇有區别也有交叉的創業劇,既有題材垂直的屬性,還有激情、熱血、勵志的鮮亮底色。在時代風貌中展現創業剪影,正是創業劇的不二法門。

2017年的小熒屏,不乏創業劇、有創業元素的劇集。如備受好評的《雞毛飛上天》,算得上是創業劇的成功範本。劇集圍繞義烏商人曲折又輝煌的四十年創業史展開,其中有伉俪情深、有商海浮沉、還有一帶一路的時代大勢,個人命運與國家戰略最後完成了“家國同構”的宏偉叙事。
而另一部年代大女主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也是創業劇在民國背景下的變體。撇開“瑪麗蘇”的兩性關系,劇集用傳奇女企業家的創業史,勾勒出動亂時代背景下的商業精神。
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的2018年,創業劇毫無意外的迎來了井噴期。僅以五大一線衛視的播出劇/待播劇來看,就有9部創業劇問世。題材覆蓋之廣、演員陣容之強、幕後陣容之雄厚等,都遠超以往。

正如行業劇能細分為律政、醫療等領域,行行皆有财富神話的現實生活,給予了創業劇豐富而充足的養料。2018年問世的創業劇,囊括了傳媒、服裝、餐飲、電子通訊等領域,甚至還不乏互聯網、無人機等新興行業。如即将在江蘇衛視播出的《我們的四十年》,圍繞電視業展開——電視往往是“時代瞭望哨”,對社會變遷有“放大鏡”的功能;而《南方有喬木》則放置在無人機領域,其背景是中國無人機研發及商業化走在世界前列。

一線演員紛紛投身創業劇,則使得創業劇獲得了空前關注。如陳偉霆、白百何主演的《南方有喬木》,雖有原著小說IP的加持,但主演的星光對其臂助更多;《創業時代》中黃軒與Angelababy,是演技+流量的組合,開播後網播量水漲船高。此外,李易峰、江疏影、陸毅、袁泉、黃曉明、秦海璐、王凱、楊爍、董子健等也在創業劇中露臉,共同營造巨大的輿論聲量。
幕後制作力量的強大,也讓創業劇脫離了主旋律的藩籬,有成為年度爆款的潛力。如正午陽光出品的《大江大河》,被視作2018年最後一部重量級劇作;而有陳凱歌擔任總監制的《青春創世紀》,也因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加盟,而備受期待;此外,《鐵齒銅牙紀曉岚》導演劉家成、《媳婦的美好時代》導演陳昆晖等也投身其中。
現實生活的大衆消費“鏡像”,時代需求倒逼創業劇問世
創業劇成為2018年現實題材創作的“風口”,已是闆上釘釘。有趣的是,早在今年3月份舉辦的電視劇制播年會上,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就曾做出精準預判:“創業劇是最具有當代中國特點的商戰劇,處在中國經濟發展大潮中的主人公,一個個白手起家,締造奇迹,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開拓者的故事兼具極強的傳奇性和真實感。”

作為大衆文化消費品,電影少有現實主義題材佳作,《我不是藥神》等作品昙花一現,直擊社會熱點與痛點的作品依然鳳毛麟角;相比而言,電視在緊扣時代脈搏上要更加出彩,其長劇集的容量,也較90-120分鐘的電影更适合展開。
創業劇在2018年的崛起,有其與生俱來的優勢:
其一,能打造社會與家庭兩大常見場景,深入反映時代變遷中的大衆生活。在《正陽門下小女人》中,我們看到了特殊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對社會劇變的努力适應,蔣雯麗等主演飾演的小人物,既有家長裡短的唠叨與繁瑣,也有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妥協與堅守。

其二,現實創業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經曆草創——曆經挫折——成功——再遇挑戰——繼續攀登等過程,波浪式前進與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既有強烈的戲劇沖突,便于故事改編;也能以較長曆史跨度,來描摹時代風雲,喚醒一代人青春記憶。如《雞毛飛上天》,商海起伏見證着人生之路,而電商對傳統零售業造成沖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出等,又成為人物塑造的有趣背景。
其三,作為現實生活的鏡像,創業劇還能展現觀衆/網友熟知的工作與生活。《你遲到的許多年》播出時,從部隊轉業基層幹部轉換到創業先鋒,且同樣是無線通訊領域,黃曉明的角色讓網友自然而然聯想到華為的任正非。而《創業時代》中黃軒投身手機APP研究,并獲天使投資人青睐的劇情,正符合年輕一代對于創業的完美想象。

其四,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政策導向。細數2018年問世的創業劇,大部分都是都市背景,這些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拼搏自強的都市青年群像,既是時代号召的最佳踐行者,也提供了創業後輩無盡的精神養料。
當然,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當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本就是不可逆轉的浩浩大勢,作為生活“鏡像”的電視劇創作,本身就得與時俱進,創業劇也就應運而生了。
“情感+”成揮之不去的夢魇,創業劇至今未走出低分陷阱
諸多元素要件的混搭,是當今影視創作中的不二法門。《唐人街探案2》是懸疑+喜劇,《我不是藥神》是喜劇+現實,《雙世寵妃2》是甜寵+穿越……而在現實題材的創作中,都市背景的劇集始終無法擺脫“情感+”的叙事套路。
在都市題材中,“情感+成長”、“情感+競技”、“情感+海漂”等作品不在少數,而創業劇也依葫蘆畫瓢,呈現出鮮明的“情感+創業”特點。事實上,混搭入強烈的情感元素,能中和較為專業的創業經曆,争取作為追劇主體的女性觀衆,但2018年問世的創業劇,大多隻是披着創業外衣的都市情感劇,本應熱血沸騰的勵志創業經曆,被大幅度虛化,而本應該作為劇情調節劑的情感元素,卻成了主打。

喧賓奪主的案例俯拾即是。由朱亞文、鄭元暢、菅紉姿等主演的《合夥人》,本應該展現完整的商路曆程,呈現出一幅勇立時代潮頭的當代史詩。然而,三位男主角因争風吃醋而退學,依靠“吃軟飯”而“白手起家”,因為情感糾紛大打出手,還因剪不斷理還亂的兩性關系而導緻事業受到重創……與其說《合夥人》是一部創業劇,不如說它是一部隻關注兒女情長,剪不斷理還亂的“創業肥皂劇”。

劇情中相當弱化的創業,成為了點綴故事的“裝飾品”。不符合商業邏輯的常識性錯誤,在《南方有喬木》等多部劇集中都有呈現;即便是頗受好評的《正陽門下小女人》,其艱苦創業的經曆也在年代感情中被極大消弭。
正因為無法處理好情感與創業的比重,2018年已經播出的創業劇佳作寥寥無幾。從豆瓣評分來看,《南方有喬木》《合夥人》《創業時代》等乏善可陳,尤其是《合夥人》《創業時代》播出時遭到網友如潮的吐槽,創業劇的低分陷阱始終無法跨越。
感情線與創業線該互為骨血,已經成為業内共識。創業劇的劇情編織,要将情感線索不露痕迹地融入到人物成長和商業曆程中,才能讓創業劇擺脫差評困局。

處在風口的創業劇,依然在高高“飄揚”。《中國電視劇風向标報告2018》指出,未來将迎來綿延數年的重大周年紀念日: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到了2022年則是黨的“二十大”……但屢屢遭受诟病的創業劇,還是得盡早扔掉政策這根“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