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荼蘼
昨晚,足足追了一整個月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終于以靈修夫婦人間大婚,甜蜜收官啦!該劇自播出以來同時段收視率便蟬聯登頂,話題熱搜更是持續不斷,可為何熱度如此高的它卻沒“爆”。難道真的是後期劇情注水、男二的鍋?或許“爛尾”隻是将它火焰熄滅的劊子手罷了。

“先甜後虐”的仙俠玄幻梗,可以套路化,但卻不能同質化更不能爛尾化。從《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到《香蜜沉沉燼如霜》(以下簡稱《香蜜》),觀衆就偏愛吃它們這一套“虐戀到死再重生”的老梗,可唯獨爛尾不能忍。在筆者看來,《香蜜》的爛尾不是如《楚喬傳》那般的“無結局式”,給人一種不爽快的感覺,而是主線劇情不夠充實完整、主配角失衡、人設不夠極緻,導緻後期收尾倉促所制。倘若将它的“高開低走”全歸于後期劇情的注水,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劇情不夠完整化,主輔線故事互相牽制
電視劇《香蜜》,前期以女主為主線大段的鋪墊男女主之間的情感戲;後期以男二為主線大段的闡述潤玉黑化的因果劇情。最後造成:男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捅、就因為被捅就魔化了、知道真相後一個“驗心石”就讓他原諒了女主……這一切加起來大概一集就可以講清楚的劇情,卻拖了十來集。其實筆者并不認為後期男二戲份比男一還多就是注水,畢竟最重要的是将故事的前因後果講述清楚、邏輯順暢就是正确的,隻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便是錯誤了。

一部電視劇的劇情,自然會有主線與輔線之分,成功的劇集必然是主線故事完整精彩,輔線故事補充多元,顯然《香蜜》的問題便是出在“主線故事不夠完整”,輔線故事“喧賓奪主”上。
首先,是以男女主為主體的主線劇情。可以說整部劇就是女主的成長史,從前期的單純、古靈精怪、不經世事、不懂情愛到後期的擁有親情、感知人心、失去至親至愛的錐心之痛。女主在主線故事中的占比高達70%,由于男主的占比太低,以至于整部劇給人一種“失衡感”。即使該劇是一部“大女主”題材劇,但主線故事中倘若男女主的比例失衡過大,隻會讓故事顯得不夠融合與完整,好比一對夫妻在家庭中的貢獻值般,需要合理化。

相較之下,男主的成長史又太過簡單化。親情上,隻是告訴觀衆旭鳳與天帝、天後的為人是不一樣的,但對于他們之間的相處關系卻隻是潦草帶過;兄弟情上相對好些,但感情深不深還是通過後期男二的回憶才知曉;可以說男主的劇情大多都是與女主綁定一起,都用在培養愛情上了。當男女主共同組成的主線故事出現“失衡”時,便注定它的失敗。
其次,是以配角為主的輔線故事。比如:“父母輩的恩怨情仇”、“男二視角的孤獨世界”、“滅靈族暮辭與魔族公主鎏英這對苦命鴛鴦”……等等,這些配角的故事似乎都要比主線故事來的複雜多樣。

雖然後兩個故事主要表現在後期,也是被觀衆稱為“注水”的禍之根本,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輔線故事的精彩程度足以擔得起“番外篇”的架構。隻可惜“一山不容二虎”,輔線故事太搶眼,一般容易造成兩種結果:一片叫好或一片罵聲。顯然該劇的結果屬于後者,畢竟大多觀衆都是沖着男女主角的主線故事而來。
如果想要達到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東華帝君與白鳳九”的輔線故事效果那般,被觀衆熱捧高呼拍成新影視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香蜜》在最核心的主線故事中就已略輸一籌,其次輔線故事的發展雖複雜但卻太過快速化,還未紮進觀衆的内心就已結束。所以,劇情不夠完整化、主輔線故事沒有很好的起到互相助力的作用,反而造成互相牽制便是它沒能爆的原因之一。
主配角失衡,人設不夠極緻
除去劇情上的“顧此失彼”,劇中主配角失衡、人設不夠極緻便是該劇不爆的原因之二。在主配角失衡上,主輔線故事是該原因的表現之一,主配角塑造是其二。整部劇觀看下來,劇中對男二潤玉、魔界公主鎏英、女二穗禾、女配邝露等人物的塑造都要比男一旭鳳要立體的多。

先是男二潤玉一角,對比男一旭鳳來說:旭鳳一天到晚就隻會談情說愛,被稱為戰神可戰績卻是台詞帶過,一心隻有情愛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即使後期轉化為魔尊也都是快速的發展,男主人物成長的轉變與塑造不夠循序漸進、不夠立體。反之男二,卻是觀衆“一路上看着他如何黑化的”。
從前期的善良、隐忍到後期的心狠手辣、工于心計,人物的塑造埋于伏筆之中,讓觀衆一步步的跟着角色成長,即使最終黑化都讓人恨不起來。相比之下,不僅會搞事業還懂得多看書漲知識的男二人設似乎才是男主的标配才對。

再是魔界公主鎏英,果然跟主角站在一邊的都有機會活到最後,可以說她才是該劇最大的赢家。人物性格正直開朗、英勇善戰、敢作敢為,即使心愛之人死去也沒有一蹶不振,最終坐上“女魔尊”之位。該角色比很多劇中“白蓮花、瑪麗蘇”般的女主人設讨喜多了。

最後再來說說兩位“癡情女”,穗禾與邝露。兩個角色身上最大的亮點“癡情”也是緻使她們走向悲慘命運的萬惡之源。穗禾對男主旭鳳的愛,在被男主傷害時,還引發不少網友感歎:“雖然她很可恨,但也很可憐”。讓人又恨又心疼的穗禾,從仙界、人界到魔界的不離不棄,不管别人對她如何的不待見對男主的愛卻永不會變,更沒有“因愛生恨”,隻可惜愛錯了人、愛錯了方式。還有鐘情于潤玉的邝露亦是如此,明知此人心中無自己,卻心甘情願永世相随,都是可悲之人。

細細觀察劇中配角的故事,便可發覺他們的人物塑造比男主還要立體真實,主配角失衡便是如此;其次再是人設的不夠極緻。
回顧《香蜜》前期的表現,除了男女主的甜寵練愛是讓觀衆觀劇不能停的原因外,反派人物的所作所為也是該劇最大的亮點話題之一。劇中天帝與天後的做派可謂是推動着整部劇發展下去的最大動力與阻力。一位是風流與權力集一身的天帝,一位是陰狠與欲望集一體的天後,兩人被網友稱為“天作之合”。

隻可惜,這兩位在劇中貢獻了90%的反派戲份,卻被最後那10%的良知洗白,給毀了。在筆者看來,“頭重腳輕”的人物塑造,還不如一直黑到底。好在天後的人設在最後沒有被洗白,反而讓觀衆覺得有點舍不得她“領盒飯”;反之天帝最後用盡一生靈力隻為保住兒子最後一魄的劇情,讓人覺得有點不知所措。他可是至高無上想要一統六界的天帝啊,幾萬年來的野心就如此放棄“強行洗白”真的好嗎?

天帝尚且如此,魔界反派固城王的結局便更簡單粗暴了。分分鐘被男主碾壓最後死于自己的報複心下,對反派角色如此的不用心、不細心,隻會讓劇情顯得更松垮。要知道今年可是反派的逆襲之年,倘若将反派人設塑造的足夠極緻與創新,也算得上是成功的典範,“壞到極緻”也比“強行洗白”讓人印象深刻。
縱觀整部劇的劇情與人設來看,《香蜜》可以說是敗在了自己的手中。不管前期的“農貿世界觀”給觀衆帶來了多大的“新鮮感”,後期劇情與人設的不紮實,終将功虧一篑。以此謹記創作者們:切勿忘了劇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