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微博與豆瓣上滿屏的楊洋動圖,幾乎成了網友們輪番調侃的對象——這張曾經360度無死角的帥氣臉龐,怎麼會在《武動乾坤》中如此之“皮”?

作為網文大神天蠶土豆的首部影視化作品,《武動乾坤》身上的話題絕不止IP。其導演張黎,曾有《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走向共和》等“神作”,是不少人心中中國電視導演的NO.1;而主演楊洋,則是公衆眼中流量俊俏小生與油膩浮誇無演技的混合體。不缺關注度的《武動乾坤》,注定要在暑期檔留下濃重一筆。

...

8月7日開播至今,《武動乾坤》在東方衛視周播劇場的表現乏善可陳,CSM52收視率首播時為0.258%,逐漸漲到23日的0.425%,竟與北京衛視的多輪劇《甄嬛傳》相差無幾。圍繞楊洋演技用力過猛、原著黨吐槽劇情改編、打怪升級叙事套路的争議,也如影随形。

曾擁有正劇導演下海、流量小生洗白、構建東方玄幻美學等野心的《武動乾坤》,從目前來看前景堪憂。

擺脫不了“爽文”的叙事架構,“打怪升級”類型化将禁锢玄幻劇

IP劇,尤其是網文IP劇,似乎從娘胎裡就帶有鮮明的商業化取向。作為商品的玄幻文學,讓消費者“并不試圖通過閱讀來獲得人文精神層面上的意義,而是要在某一瞬間獲得某種快感”。在資本裹挾之下的玄幻IP開發,擁有玄幻小說—玄幻劇—玄幻手遊的完整商業生态鍊,市場需求被擺在了首要位置。

...

《武動乾坤》自然如此。脫胎自知名網文的它,帶有與生俱來的商業化“爽文”叙事架構,以迎合男性觀衆對完美人生的“合理”想象。從已經更新的劇集來看,《武動乾坤》的情節與其他改編自網文的玄幻劇似曾相識,故事的每一個毛孔都那麼熟悉。

在沒落的林氏家族,楊洋飾演的林動是一個标準意義上的廢柴。父親曾是族中備受尊重的最強者,卻在比試中被打成廢人,家道就此中落。林動功力不佳,九響拳隻能打出四響,卻為父買藥打黑拳,完全是個不谙世事的魯莽少年。本以為渾渾噩噩過一生,卻恰逢異魔出動亂世,林動偶然得到了天下第一人符祖留下的神秘石符,就此成為各大門派争相邀寵的香饽饽,其打怪升級的人生之旅徐徐展開。

...

劇情是不是看着特别熟悉?《武動乾坤》的人物設置與情節設置,都透出相當鮮明的類型化特征。《武動乾坤》情節設置的類型化,則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曆劫”、《青雲志》曆經劫難才能成為佛魔道兼修之人如出一轍,有着鮮明的“修仙升級”劇情模式。

而就人物設置而言,《武動乾坤》的林動是出身卑微、痞裡痞氣卻又不失本心的小人物。在命運垂青之下,林動一步步登上世界巅峰,有絕技在身與美人在側,其故事套路與《青雲志》中的張小凡有很大相似性——平凡人物有着不平凡的人生遭際,從而獲得人物的傳奇性;而玄幻劇的另一種人設套路,則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耀眼光環,擔負着拯救天下蒼生的神聖使命,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夜華、《扶搖》中的扶搖,莫不是有異于常人的仙法,且身負使命。

...

讓人遺憾的是,多次在媒體前表達“不創造毋甯死”的導演張黎,這次卻在藝術表達上走向了同質化。擺脫不了網絡爽文的創作套路,《武動乾坤》等玄幻劇就無法沖破審美疲勞的藩籬。

口碑兩極的原著黨與“羊毛”,大IP+流量演員仍一言難盡

回過頭來看,或許不少人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執導《武動乾坤》的張黎,還是那個曾拍出了《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的“神人”嗎?在評論界,張黎是低市場關注+高質量評分的典型,作品陣列中評分較“低”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尚有8.2與8.3分,更别說《大明王朝1566》的9.7與《走向共和》的9.6。而這一次破天荒地執導玄幻題材,張黎還是沒能敵得過資本的推動,也走向了高市場關注+低質量評分之路。

...

從8月9日到23日,《武動乾坤》的豆瓣評分竟然出人意料地“堅挺”。開播之時,超過1.4萬人給該劇打出評分,最終得分為4.8分;而等到24日,3.1萬網友打出4.7評分,遺憾地成為張黎導演的職業生涯最低。

超過9000個贊的短評,頗有“政治正确”的意味,“那轉頭一笑,還是那麼地熟悉,那麼地油膩”;還有網友表示楊洋的表演用力過猛,“服裝太醜,莫名其妙的慢鏡頭,楊洋用力過猛的表演(楊洋是為了擺脫面癱的評價恨不得每秒換一個表情)”。

可以說,張黎的玄幻劇嘗試,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口碑危機。從豆瓣評分的分布來看,一星評價占比36%最多,而五星評價12%占比最少,是典型的L型——按照業内的評價經驗,豆瓣評分為L型的影視作品,在質量上毫無意外地撲街。

...

對張黎的質疑,相當程度來自于演員的挑選與無演技的擔憂。因有流量小生小花的加盟,《武動乾坤》從籌備之日起就風波不斷。從“楊洋倒模,全程用替身”的傳聞,到張天愛與金晨互撕“換角風波”,再到分為上下部播出的方式,圍繞《武動乾坤》發生的新聞幾乎以負面為主。張黎倒是力撐主演,除了聲援張天愛,張黎在不少場合公開宣稱楊洋與李雪健一樣敬業。尤其是泥潭的一場打戲,是張黎對楊洋最滿意的地方,“身上盔甲三四十公斤,二話不說一口口喝泥漿,像他這樣對我信任的演員,真的不太多”。

觀衆卻不買賬,從《武動乾坤》的呈現效果看。楊洋似乎“每個表情都要證明自己有演技”,用力過猛、表情油膩成為了觀衆頗為一緻的評價:為了表現角色的“皮”,楊洋用癫狂而非收放自如的方式來搞笑,太過“抓馬”讓人莫名其妙,反倒适得其反;面對王麗坤飾演的绫清竹露出“豬哥”表情,楊洋飾演的林動也沒有少年的萌動,反倒有情場老手的油膩做作,讓人心生不快。

...

讓“楊洋變了”登上微博熱搜的,隻有帶有偶像濾鏡的忠粉“羊毛”——《武動乾坤》或許再度證明一個道理,即便有大導演加持,大IP+流量演員依舊是一場“災難”。

寫實風格革新玄幻美學?價值空洞是審美更叠最大敵人

衆所周知,玄幻劇的突出特質在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超現實的虛拟現實中,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實邏輯和生存法則都被打破,角色擁有修仙、魔法和道術等超自然力的能量。也正因為有了無所不包的内容容量,玄幻劇堪稱“千奇百怪的萬花筒”,雜糅了武俠、神話、科幻、曆史、言情等多種流行元素。

讓人遺憾的是,自2005年《仙劍奇俠傳》發轫至今,借鑒中國傳統志怪神話小說、有着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玄幻劇,還未形成體系完美、特點鮮明的美學風格。與《指環王》等西方魔幻影視作品相比,去傳統曆史、去現實世界後的玄幻世界始終缺乏經典範本。

...

去輕就實,是導演張黎在《武動乾坤》所作出的風格嘗試。同樣屬于架空化的叙事空間,《武動乾坤》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上古時代,粗粝原始的服裝風格、厚重質樸的顔色畫面,與此前仙氣飄飄、質感輕柔的玄幻劇大相徑庭。從動作設計質感來看,《武動乾坤》不拘泥于高來高去、無視物理規律的仙術競技,而是用拳拳到肉的肉體搏擊來代替,風格偏向于更加寫實的武俠風,顯得硬朗陽剛了許多。

《武動乾坤》在服化道上所做的嘗試毀譽參半,其新意是玄幻劇的寫實呈現,完成了電腦特效編織的另類視覺景象;部分觀衆則對角色還原并不認可,原著小說中高冷清麗的绫清竹與古靈精怪的應歡歡,都顯得“原始而落後”。

...

不過,《武動乾坤》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美學風格的争議,而是價值觀念的空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導演張黎曾表示,草根少年的擔當與成長,是該劇所想呈現的精神内涵。但與張黎曾經的作品《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相比,對曆史的重現、現實的隐喻、人性的呈現等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流于庸俗和淺表的價值表達。《武動乾坤》中突如其來的命運垂青、對優質女性意外“征服”等情節要件,都讓所謂的“家國天下”顯得無力且虛浮。

随着劇情的推演,張黎似乎拍出了一部“簡單而粗糙的快餐式作品”,這樣的作品足夠有商業特質,能夠充分滿足年輕化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需求,讓觀衆在異想空間中自由遊弋;但絕不會有現實性的公共關懷——空心化的精神消費品,最終在文化内涵上會大打折扣。

誰說大導演就能一直“安享晚年”?姜文之後,拍出了職業生涯最低評分的張黎,成為走下“神壇”的又一人。而再牛氣的導演,也很難為急功近利的玄幻IP+流量小生搭配挽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