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區域TheZoneofInterest(2023) 興趣之地/利害之畿/夢想集中營(台)
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編劇:馬丁·艾米斯/喬納森·格雷澤
主演:桑德拉·惠勒/克裡斯蒂安·富裡道爾/拉爾夫·赫爾福特/弗雷娅·克羅伊茨卡姆/馬克斯·貝克/伊摩根·蔻格/StephaniePetrowitz/RalfZillmann/MarieRosaTietjen/LilliFalk/ChristopherManavi/AlexanderMaaz/AnastazjaDrobniak/MedusaKnopf/JohannKarthaus/LuisNoahWitte/NeleAhrensmeier/AndreyIsaev/MartynaPoznanski/ZuzannaK
語言:英語/波蘭語/德語
類型:劇情/曆史/戰争
上映日期:2023-05-19(戛納電影節)/2023-12-15(美國)
美國/英國/波蘭 105分钟
利益區域TheZoneofInterest(2023)的劇情介紹
利益區域TheZoneofInterest(2023)的影評
完整版請收聽“小宇宙”“喜馬拉雅”播客《電影壹号文件》本文來源微信公衆号“電影貳号文件”,歡迎關注。主持人:齊馬不很藍嘉賓:Wibent(黑化):學導演的,現在在學傳播學和社會學風•飛《利益區域》是拿下了戛納的費比西和評審團大獎,提 ...
(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圓桌談無關)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原文出自:《電影手冊》808期-2024年4月刊原文标題:語言與呐喊【LA PAROLE ET LES CRIS】圓桌成員:Marcos Uzal:《電影手冊》主編(男) ...
三星半,為了政治正确應該打4分,但是看着德國人當前表面仁義,實則對世界冷漠的現實又難以給予積極的評價。朋友推薦說這部電影一定要在大銀幕影院觀看,否則視聽效果會大打折扣。德國人在對待猶太人問題上的表現一向不遺餘力,這次的表現形式也非常 ...
(豆瓣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原文出自:《電影手冊》805期-2024年1月刊原文标題:La clarté capitale原文作者:Jean-Marie Samocki《利益區域》 喬納森·格雷澤(圖源《電影手冊》正文)譯文如下:在《 ...
這樣的視角及對比效果驚人,更令人不寒而慄。想起一部2008年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雖然情節不一樣,我還沒有看過。如今的世界依舊不是大家憧憬的樣子,嫉妒、仇視、爭鬥、冷漠、殘忍各地都有,善良美好永遠無法消除扭曲邪惡,因此人們恐懼 ...
震撼人心的故事,平庸之惡與人性之間的那道屏障難道僅僅是無知和愚昧嗎?魯道夫霍斯的家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僅一牆之隔,每天出門一拐彎就進了單位。他忠于元首,恪盡職守,重情重義,内心充滿正能量。他深愛自己的妻子,每晚給女兒講睡前故事,一家人共 ...
《利益區域》指的是女主人公想要的舒适生活——眼下他們正住着的漂亮别墅。電影唯一的情節就是丈夫因為工作要調任,而女主人公拒絕與他一起搬走,讓他找辦法讓自己和孩子留在别墅裡,讓他找機會再調回來。但問題就出在别墅的地址上。它與奧斯維辛集中 ...
在前些天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英國電影《利益區域》榮獲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音效兩項大獎,五提二中。相比原本有望更勝一籌、最終卻各自隻拿到一個獎的《芭比》和《墜落的審判》,反而意外地成為本屆奧斯卡的小赢家。導演喬納森·格雷澤的獲獎感言也非 ...
老外對二戰,永遠是說不完的話題。這次,英國人拍了一部德國人的二戰電影,角度刁鑽到不行。整部電影,如果除去一些特殊标志,你完全感覺不到二戰。而二戰的鬼魂,确一直在故事裡頭遊蕩。這一家人,為了家庭幸福和夢想,隻是在“辛勤工作”而已。這是 ...
1、脫開二次大戰的時間線,脫開受苦的猶太人和令人髮指的納粹行徑,以「陌異化(Defamiliarization)」的角度去看熟悉不過的史實與材料,那麼,利益區域( The Zone of Interest,2023)是一部托意於歷史 ...
原小說The Zone of Interest作者Martin Amis在首映當天去世
以一種全然相反的路徑進入了“大屠殺”——集中營納粹軍官一家日常的瑣碎實質上提供了另一重“震撼”,它提醒我們那個被慣常營造成黑白地獄的奧斯維辛(《辛德勒的名單》),那個僅屬于曆史的黑白影像,其實也曾是過去的當下,它不止是黑暗的,血腥,相反,猶太人是死在那個依然要來的春天,花束仍舊鮮豔,歌舞造就升平。人性殘酷不在于奧斯維辛是一個先在的煉獄,而是每個集中營是包圍在“人間樂園”之中。格雷澤在此努力,不啻為博斯繪畫中那一抹抹最豔麗的顔色。
2.5 看了兩遍也仍然無法get的那種走向刻奇景觀影像(和聲音)的便捷甚至還用上穿越到現代的老梗導緻那些所謂實驗嘗試都變得做作起來看似前所未見的概念所帶來的驚喜實則昙花一現并不足以支撐起一整部電影不過可能是預期拉太高導緻全程冷漠臉畢竟翹首期盼了整整十年結果就這
如果不是最後一幕穿越戲就要打三星了:從頭到尾的冰冷形成了一種奇觀展現——那些經曆曆史的人永遠不知道後世如何評論自己,所以他們看上去平靜祥和,妻子不過是希望丈夫不調崗而已,其實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多麼值得理解。用這樣的叙事手法,最後不确立一下曆史觀做出總結是不行的。在奧斯維辛的時候,導遊說每一寸土地都有猶太人的骨灰和碎片,而戰後的審判上,納粹軍官的家人說他們不知道圍牆後面發生着什麼。曆史上最殘酷的事件往往都發生在陽光下,緩慢地,甚至是安靜地。我去的時候,那裡還是初春,當時我想這裡如果開花會有人能夠欣賞嗎?Glazer給了我完整的答案。
冷酷強大精準的執行,知行合一。金棕榈我頒了。
非常聰明的設定 但這種剪影式的拍法更像是一個裝置藝術 三十分鐘過去記不住一個面孔 集中營作為潛文本與用意明顯的音效貫穿全片 卻不能使我相信(更别說在意)畫面裡任何一個人的處境——如果他們确實有困境 作者似乎生怕态度還不夠冷峻 棄絕任何接近人性的機會 以維持與主題相當的風格 然而沒有拍出人性不等同于就拍出了非人性 故事上沒有深刻的進展 風格迅速失去魅力 隻剩奮力端着 不斷地重複同一個idea 孩子們在院子裡不停玩耍并不是孩子想玩 隻是因為這個電影需要孩子的玩耍充當煙囪的前景 然而電影不是照相術 精巧的瞬間确實能夠喚醒觀衆耳目 卻無法觸及内心 如此有力的premise卻淪為投機取巧的擺設 我想曆史之所以深沉是因為不向未來獻媚 可惜當代仍在孜孜不倦地借曆史的便利追逐着空洞的奇觀 這樣的創作太偷懶了
在調度上與《索爾之子》完全是兩極,但都關乎聲學,關乎畫外空間。本片貢獻出屠猶題材的4.0層級,這來自格雷澤在視角上的大膽選取,為大屠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切入角度。聲音設計過于出色,來自集中營的聲源仿若一個持續存在的“底噪聲”。盧卡斯紮爾的攝影立下大功(這個時代最會拍固定鏡頭的DOP),在攝取方法上帶來了同題創作上的真正新意,銳度極強的數字攝影審查着每一寸縫隙,在高度嚴謹的構圖之中創造出了一種“納粹美學”的影像觀,完美無缺的、潔淨無瑕的、整齊劃一的、極度精确的,充斥着威權主義的秩序感,橫移鏡頭甚至如正步一般,但攝影機從未認同被攝對象,而是毫不動搖的保持着必要的倫理距離。所以越是趨于平靜安甯,其背後越是殘忍可怖,本片就是在呈現一場不見血的暴行。一次對視,一次穿越,那一刻觀衆的目光是如此重要。
如搜集罪證般,掃描私宅的每個角落,精緻、整潔、祥和,以及深夜的另一種模樣,空曠、陰森、詭異。攝影機被放在監視/審訊的位置,角色常以背/側面示衆,一種非人的形象,亦避免殘忍的對視。無法想象格雷澤會用這樣冰冷的方式呈現世界的裂痕,不必書寫故事的另一面,一切基于傾軋的華麗必将傾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