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十條(2023)的劇情介紹
東四(楊凱航飾)和十條(錢赓飾)是租住在北京胡同裡的兩個外來年輕人。春天,他們在胡同裡看到了一張重金懸賞的尋鴿啟示,從此開始了他們的尋找……
東四十條(2023)的影評
歸納了一些感想
私心多給一星。我想很大程度來源于兩點:一是我對不屬于故鄉的地域文化那種帶着刻闆印象的好奇感,被這位非北京土著的導演拿捏住了。二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腦回路和導演對上号了:整部影片的基調,的确讓我聯想到了《等待戈多》。這大概也是導演的靈感來 ...
這部華語新電影十佳,帶你深入當代北漂精神鼓樓
在參加平遙電影節的時候,我們非常喜歡這部影片,從WIP項目出來時就已經關注到,沒想到年末就以成片的形式跟觀衆見了面。這部影片非常獨特,不是獨立于大衆,又不是完全接近/讨好大衆,它處于一個比較中立的位置。《東四十條》裡面對于“精神鼓樓 ...
主創映後分享速記
來自映後交流和新聞發布會。随手記的,不是原話不精确。記個大概意思,有錯再改。影片裡的梗就不放上來了,避免劇透。———阿毛:納米級的成本。大豆:社區電影。主創、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鼓樓的鄰居,大家一起共同創作的狀态。———大豆:創作緣起 ...
春天是海子的屍體,柳絮是春天的散文
我很喜歡!鼓樓胡同裡兩個無所事事的青年因排隊而相遇,因尋鴿啟事而踏上找鴿子的征途。夏日的草坪那裡有點像《菊次郎的夏天》,好喜歡拿風筝線讓氣球????飛得好高那裡,還有小白狗追小鴨子。時間不止地移過去,十條變換着發型,東四變換着帽子。 ...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全片觀衆反應最熱烈的幾個梗:阿那亞、貝斯手、平房人、拉播等等,乍一看确實有段子手化的傾向,不過又輕巧地避開了《永安鎮》最後一部分的那種油腔滑調、抖機靈的感覺,這也許是得益于他們那令人羨慕的創作方式,不是刻意求奇而是把他們這一群人日常 ...
看哭,大家期待一下。謝謝導演和主創們拍出了我們鼓樓人民的青春,關于要不要找鴿子我糾結了很多年,後來有一天我不糾結了,發現青春也就過去了。
7thPYIFF 「藏龍主競賽」 平遙電影宮|媒體場笑聲最大、最認同的三處分别是“我要去阿那亞”、拉布拉多拉播和希區柯克。Hipster的自我消解,莫名想起《我是大哥大》之類的日式無厘頭亞文化片,果然有日語字幕翻譯呢。在一堆爛片中顯得格外清新可愛,你看迷你成本和藝術追求、專業性一點不沖突吧。但脫穎而出基本全靠同屆差生襯托,像個說相聲似的段子集錦,笑點零碎地有但還是寡淡,開頭的新鮮感在約30分鐘左右就開始逐步膩味,大家好像都在默默期待着些更精彩的什麼,但始終沒等到;如果用得好會非常出彩的京城特色也是絲毫沒有利用到,令人惋惜。最後,六月的草地,一月的冰面,都好幹淨,純粹得像潦倒文藝青年的内心世界,除了自己的怪怪執着什麼都不擔心在意。
東四和十條模仿的應該是濑戶和内海吧。
citywalk電影,兩個有點神經藝術家氣質的鼓樓男人百無聊賴地坐着,發呆,抽煙,走過春夏秋冬。呆滞的表演風格、俏皮話、鴿子的線索、同樣神經病的路人加入又離開、表意不明的長鏡頭構成了某種持續的形式感,但影片風格又沒那麼強烈,有黑色幽默但不多,整體缺乏一個亮點時刻,打磨打磨可以更上一個台階的,就這樣拍出來了有點可惜。
借用《濑戶内海》的殼子對新時代胡同串子做一次切片觀察。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好笑,但還是有不少妙筆,舍不得不給四星。
頗有意思的小片子。我很熟悉東四一帶的地理環境,也過了對北京有濾鏡的年紀,更對獨立導演/音樂人這些身份祛魅,但看這電影我真的一點兒也不讨厭。
他們沒有工作,每一次見面換件衣裳,雙手不負重,兜裡幹淨。總的來說,我覺得秋天和冬天比春天相遇(排隊、草地野餐)有趣。釣魚釣上一個個小垃圾,還是鸠占鵲巢,秋天在公廁對面坐着,和一隻熊人偶一起躲雨。
在不同的季節,兩個不太熟的朋友在胡同裡或者草地上、河邊扯淡,分寸很好,不讓(我這樣的中年)人讨厭,挺有趣!
《東四十條》,應該是今年平遙的頭号爆款,感覺像北京亞逼版的《濑戶内海》加《轉轉》。作為入贅十多年的倒插門“鼓樓人”,太多熟悉的場景了,非常喜歡這部納米級投資的社區電影。
鼓樓版濑戶内海,可愛的漫才小品。輕盈的、無厘頭式趣味的、享受電影的,這樣生活的背面其實并非輕盈,但電影不揭開這一面,這很好。我們值得有一部這樣的電影。留在鼓樓的年輕人也不過強行把青春延長了幾年,但鼓樓社區也正在消亡。沒關系,散布鼓樓精神,在任何地方自私任性天真清醒地延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