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兩名亮明觀點,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在它的語境裡,它的表達是成立的。
影片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不自知的虛無主義,而且還為此沾沾自喜。雖然兩位主創接受采訪時管着叫克制、不較勁。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他們特有創作态度,一種不同于其他人生活方式。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國人百年虛無史中的又一次輪回。
一百年來,從《圍城》裡的方鴻漸,到張愛玲小說裡的富家子,再到《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大院子弟,改開以後是王朔小說裡的頑主,又到賈樟柯電影裡的小鎮青年,以及《鐵西區》裡沈陽豔粉街邊無所事事的青年。這些作品裡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人生懵懵懂懂,對世界一知半解,面對曆史的車輪,無力改變什麼,卻又自命不凡,最後無不落入無盡的虛無。
電影《東十四條》裡當下北京胡同裡的這些所謂的文藝青年,無非是為這百年虛無史的延續。在我看來,這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令人絕望。影片裡整天把去柏林演出挂在嘴邊的十條,和一百年前拿野雞大學文憑瞎混的方鴻漸似乎沒有任何區别。而《圍城》以及剛剛提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對它們所在時代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們都是偉大的作品。而《東十四條》我看到的是主創對于自己這種生活狀态的炫耀和沾沾自喜,是所謂北漂藝術圈在鼓樓這個小烏托邦裡的自娛自樂。
電影裡北京的夜晚兩個主角在鼓樓附近的胡同裡漫無目的的閑逛,不時遇到一些同樣無聊的年輕人在街邊喝酒聊天,有的說夢見了李白,有的大談司馬遷。這讓我想到了上海烏魯木齊路的年輕人,那時疫情還沒結束。他們也在大街上喝酒聊天,裝瘋賣傻。但就在那一年的冬天,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迫使曆史的車輪改變了方向。他們有沒有沾沾自喜?
還記得王朔在某檔節目裡批評八零後的話,在這裡與各位共勉:你們蹦個迪就當牛掰吹啊?我們父輩像你們這麼大是時候在幹什麼?人家在抛頭顱灑熱血!你們有什麼可牛掰的?
沾沾自喜的虛無主義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在動作類型與現實主義之間搖擺
《黑夜終至》這部電影我完全是因為凡尼莎柯比才看的 ,從電影《拿破侖》中的約瑟芬開始,我就被她圈粉。以她的表演能力駕馭這樣的角色完全沒有難度 ,但是她好像也是第一次演一個美國的底層女孩兒。類似于佛羅裡達樂園裡海莉那樣的角色 。回到這部 ...
這是我看過對金融行業最辛辣、最惡毒的諷刺。
這個暑期檔接近尾聲的時候,院線居然上了兩部質量還不錯的恐怖片《死神來了6》和這部張家輝編劇導演的《贖夢》。但特别沒勁的是這兩部恐怖片還是沒有鬼。 死神來了雖然裡面有提到了死神的存在,但劇情上是沒有任何超現實現象的,表面上就是一堆邪門 ...
這樣是前蘇聯,早就古拉格了!
如果你喜歡《找到你》《我是高山》這類大女主題材的電影,那我推薦你去看看這部巴西電影《我仍在此》。整部影片幾乎完全依賴女主角菲爾南達·托雷斯的優雅表演支撐到最後。她的表現是否“炸裂”?我覺得談不上,但對這部電影至少剛剛夠用。從導演沃爾 ...
外國人看是故事片,中國人看是恐怖片
如果恰巧你生長在簡體中文的世界,如果你恰巧有個孩子,又恰巧你對你的孩子感到束手無策,或者你還是個孩子,恰巧你的父母讓你感到不可理喻,那麼我強烈推薦你看看這部《中國女孩》。但我要先提醒你,這部電影帶來的絕對不是廉價的心理安慰,也沒有解 ...
也許在導演眼裡中國有錢人就是這麼愣!
從金融題材的商業片來說,《烈金遊戲》還是挺好看了,比想象的要好。假如你不是金融從業者,隻是普通觀衆,那這部烈金遊戲還是可以給你帶來很足的類型爽感的。影片整體節奏緊湊,人物個性鮮明,我是一夜沒睡趕影評,然後白天又連看兩場電影,烈金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