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荼蘼

随着各家平台秋推會的依次舉行,從發布的2019部分劇集資源來看,類型劇“一哥”的位置也逐漸浮出水面,非現實主義題材莫屬。

...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在國産劇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的同時,膨脹的趨勢也漸露端倪。筆者在統計2017-2019年較熱門的當代題材劇時發現:都市題材劇中主角的職業越來越精英化、人設越來越完美化、劇情越來越偶像化的趨勢。事實上,越發“年輕化”的現實主義題材劇不過是市場變化下的産物,如何在演變中堅守住現實本質,才是當代題材劇不“懸浮”的核心問題。

占據半壁江山的現實主義題材

回顧曆年國産劇發行許可數據,在“酷雲互動”的梳理下得知:2009年至2012年間國産劇發行部數持續上升,年産量躍居世界首位,随之而來的是産能過剩,大量劇集無法播出。2015年,“一劇兩星”政策豐富熒屏的同時,也促使國産劇生産趨于理性,提質減量加速進行。

...

圖片來源:酷雲互動

2017年,國産劇年發行量下降至314部,其中當代背景電視劇比重最高達到55%,并且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為最大赢家。除了《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的上佳表現外,還有《我的前半生》《歡樂頌2》《生逢燦爛的日子》《急診科醫生》等口碑之作。

...

圖片來源:酷雲互動

再看2018年1-8月央衛視頻道及三大視頻網站播出新劇279部中,37%為台網聯動播出,并且當代題材劇在台網聯動和純網播出中都是占比最多,約60%-70%。緊接着,今年9月在“國際廣告節資源推介會”上,各衛視平台發布的2019部分劇集資源中,50%皆是當代現實主義題材。

...

其中,現實主義題材主要分為都市情感劇與都市職場劇。都市情感劇有:《如果歲月可回頭》《蜜汁炖鱿魚》《少年派》《都挺好》《我在北京等你》《我要和你在一起》《青春鬥》等等;都市職場劇有涉及金融投資、房産中介、傳媒等行業的《平凡的榮耀》《我的真朋友》《幕後之王》《渴望生活》等劇集。現實主義,尤其是當代都市題材已然成為近兩年乃至未來幾年市場上的主流類型。

職業精英化、人設完美化,劇情偶像化的“背鍋”演變

可是,現實主義題材劇回暖的同時也伴随着“危機”的到來。筆者在統計2017-2019年較熱門的當代題材劇時發現:近年來,劇中主人公職業越來越精英化、人設越來越完美化、劇情越來越偶像化的演變,而這些便是讓當代現實題材劇備受诟病為“懸浮劇”的主要原因。

...

由上圖可見,近三年較熱門的當代題材劇中主人公的職業可謂是包羅萬象,涉及各個領域。2017年的劇集诠釋了職場精英、醫生、雜志社主編、創業人士、遊戲IT工程師、時尚旅遊體驗師、律師、檢察官等等職業;2018年則涉及了法官、牙醫、酒店經理、科技企業家、職場女性、民航機長、導演、談判官、老師等高知精英圈層;再到2019年發布的劇集裡更是涵蓋了當下年輕群體中最熱門的部分崗位,如設計師、投資人、節目制作人、房産中介、電競大神、網紅歌手等多圈層職業。

...

從豆瓣評分上來看,達到及格線以上的劇集有《我的青春遇見你》《老男孩》《春風十裡,不如你》《外科風雲》《漂洋過海來看你》《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我的前半生》《急診科醫生》《生逢燦爛的日子》等。這些口碑較好并造成爆款現象劇集裡故事主人公的人設、職業與形象相較其他都市劇來說都要更“接地氣”些,其次除《春風十裡,不如你》外,表格中及格線以上劇集的主演都是30+的年齡段。

...

為何接地氣的生活劇情、中年演員主演的當代題材劇更容易獲得高口碑呢?在筆者看來,這就彷如步入社會後職場新手與老手的區别,經驗和閱曆是新手無法取代的“生存技能”。無論是在故事劇情還是演員演技上,诠釋出的故事唯有是真實而多層次,并富有現實意義的劇集才會深紮于觀衆的内心。反之再看當下的現實主義題材,雖诠釋的行業領域越發廣泛,但整個故事主旨也變得越發“不現實”。

矯枉過正的“年輕化”當代劇要如何才能不脫離現實

那麼逐漸“年輕化”的當代題材劇,要如何做才能不脫離現實呢?

一直以來女性群體都是各消費領域的主要消費者,随着年輕群體在影視文娛市場的比例逐漸擴大後,為迎合這些主要受衆群體的心理需求,影視作品也開始變得“年輕化”起來。縱看今年播出的熱門當代題材劇,清一色的高知精英人群職業、偶像化般的劇情,可謂是滿足了女性觀衆對完美形象與精彩人生的所有幻想。于是“懸浮”一詞便替換了“現實”在2018年的劇集題材市場占比。

...

其實,細想下來當代題材劇變得“年輕化”本應是現實主義題材的一種與時俱進,然而“本末倒置”的惡性發展卻讓進步變為了錯誤。隻為年輕化,不夠全年齡化的當代題材劇,其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演員,而在于劇情本身。

就好比2016年獲得高口碑的《中國式關系》《小别離》般,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但受衆卻都是全年齡覆蓋。前者圍繞男主在職場中巨大人生轉折講起,由他身份的轉變牽引出身邊一系列“中國式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婚姻關系、男女關系、職場關系、親緣關系、朋友關系、利益關系等種種“中國式關系”展開了全方位的描繪,可謂囊括了社會生活的百态。後者聚焦當下低齡留學熱,展現了三個家庭、三個孩子在升學、留學和青春期生活中的掙紮、歡笑與淚水。

...

從這兩部劇诠釋了年輕、成人、社會三個階段的成功來看,在近兩年口碑高的當代題材劇中或多或少也能看到與之相同的特質——接地氣與受衆全年齡化。早前在拍攝《中國式關系》時主演馬伊琍就曾表示,60、70、80後的觀衆,每代人都能從《中國式關系》的人物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同時她更提出,即便是90、00後的年輕人,也能從這部劇中有所長進:“年輕人可以學到的是,不管做什麼事情,出發點必須是正直的,而且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奮鬥的,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這正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存在的價值。緊接着《我的前半生》的爆火,可見她對現實主義題材劇的深刻認知。

...

其次,對比《小别離》的成功,同樣是诠釋“中學生成長”的《我們的少年時代》豆瓣卻隻得到了5分,過于偶像化的劇情讓現實主義題材“年輕化”的嘗試受到了挫折。不過在2019年即将播出的同題材電視劇《少年派》能否再試成功,還是備受期待的;還有《我的真朋友》《我在北京等你》《平凡的榮耀》等等劇集。通過對比之前的成功之作,可得出:無論是偏成人還是偏少年的現實主義題材劇,隻要真實而接地氣的全年齡化呈現并具備現實意義,即使年輕化也不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