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是我無意間找到的

現在想起來我是在對那段曆史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看的——結果這部劇和我的“預想”是大相徑庭

這部劇視覺上做的最好的是“濾鏡”:

故事發生在百年之前,又是在遠隔萬裡重洋的法蘭西,很多人對這段曆史了解有限(像我當時就是完全不知道)

——這就營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對觀衆而言就是代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中

結合泛黃的色調,全片就有了一種歲月如歌的浪漫情懷

而本劇最出彩最驚豔的,莫過于對于這群留法學生的塑造,以及他們折射出的青春朝氣

他們聚會,他們辯論,他們學習,他們抗争…

他們沒有風花雪月,而是一起探索救國救民——這是屬于無産者的浪漫

而他們也都是那樣鮮活,那樣年輕

(也有一個“彩蛋”,是決定留在祖國大地上的那個男人)

時間大概是1920年,彼時的中國還處在軍閥混戰之中,學生運動在高潮之後此起彼伏,各地開始自發地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

法國還在平複戰争的創傷,它并沒有從一戰中獲得足夠的利益,反而流盡了血炸光了廠,勞資矛盾日益尖銳,GCD被當局盯得很緊,而留給留學生們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

本作的主角就是這樣踏上了去往法蘭西的道路,一開始也是有各自的人生軌迹,最後才在法蘭西相遇

而此時的周翔宇,文能辦報寫評論,武能組織人遊行,被抓了進去還帶着獄友們繼續搞事,被高官半勸半送給請到了國外,仿佛一尊瘟神,輾轉英法等國

其實這部劇他的戲份不是最多的,最多的可能還是一開始就登場的趙世炎

劇中的他溫和、自信、以理服人而又富有實幹精神,是留法勤工儉學的領袖之一

而他來法國還有一個特殊的目的,那就是受陳獨秀先生的委托,幫助他的兩個兒子“迷途知返”

這裡的陳獨秀不同于我們對對曆史的一般印象,1915年開始的他銳意進取,大革命前後的他“投降”又“右”傾,再多知道的,可能是他因為“風流”而被抓到了局子裡…

這裡的他是一個老邁而又充滿悔意的父親,盡管自己沒照顧好兩個孩子讓他們流落街頭(後來也有一對兄弟和組織失散流落上海街頭,很久以後才被找到送去蘇聯學習,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但是自己也不希望孩子們走上“歧途”,便希望趙世炎拉他們一把

而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遠在法國,要靠自己的體力賺錢,但賺的錢隻能勉強填飽肚子。

而且陳延年還很倔,他不認他的父親陳獨秀,更不願意接受别人的幫助,而趙世炎拿給他的書(馬、共此類)更是“看都不看”,趙世炎也隻能從他的弟弟入手(小孩子長身體畢竟還是要吃好吃的),一點點的改變他們

這些領袖人物們串起了一條主線,出場人物還有貴州的學生代表王若飛

另外的一條主線是更“素人”的四川小分隊:鄧希賢,他的幺叔鄧紹聖,以及兩名原創人物:性格暴烈的李火鐮&性格猶豫的耿照泉

他們四人出身更加貧苦,最初隻是憑着一腔報國和開眼看世界的熱血報了名,一開始的眼界也有限,甚至沒出國就上當受騙

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普羅大衆的求索,出洋之路更是千難萬險

法蘭西不是天堂,他們在這裡經受了現實的階級和民族矛盾,因為募捐款有限,他們不得不離開學校,到工廠打工維持生活

在這期間鄧希賢結識了自己的四川老鄉,早一兩年來到法國的“老司機”聶榮臻

這裡面的聶榮臻高大帥氣,富有生活和鬥争經驗,還時不時扶持自己的老鄉,幫忙找個住宿找個活幹

我一個男的都覺得這形象超級完美…

人家也是能直接在黃埔當教員的人啊~

在他們打工的宿舍,他們又結識了陳毅和李隆郅(李立三)

他們的曆史形象也十分鮮活,陳毅幽默風趣,而李立三還是十分激進,四川佬和湖南驢子成天鬥嘴,承包了本劇相當一部分笑料

劇中還有幾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愛情

蔡和森是一早就出名的湖南奇人,而他除了理論之外更喜歡身體力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行事風格讓人捉摸不透,而向警予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奇女子,她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也會為蔡和森所折服——倒不如說是兩人産生共鳴

這兩個人的戲份我其實記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向往上半身全裸的蔡身上潑冷水,一邊對他說“你忘了國家和民族的恥辱了嗎”(具體說的什麼不記得了orz)

蔡和森不僅自己來法,也把自己的母親和妹妹帶來了(《人間正道是滄桑》裡的瞿恩應該借鑒了這一點,我覺得瞿恩的原型包括蔡和森方志敏瞿秋白毛澤民毛澤覃…)

而李富春和蔡暢的感情就歡快很多,蔡暢作為小妹本身性格就活潑明快,而李富春又是一副公子哥的做派(這個小哥是真的帥,就算不看給全劇人加buff的浪漫情懷的曆史濾鏡也是很帥),穿得光鮮亮麗,該上工時摸魚,經常去整花活,這麼一對活寶是真的很有愛

順帶一提,他們都完完整整走完了長征路,前者還帶領慰問團拜會過老張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們都活了很久

周恩來和張若茗的初戀就顯得很僵硬,說直白點就是“三觀不合”,前面說到的高官就是張父,張和她父親都希望周能“改邪歸正”,好好做學問出人頭地,

他們兩個為了躲過巡捕的搜查去和負責人接頭還冒充過夫妻,但張應該是受不了這麼膽戰心驚的生活..

其實留法的學生也有很多是搞研究的,很多一帶而過的名字下都是一方大家,豆瓣評論裡也有人提到,但這畢竟不是他的追求,最終兩人和平分手,各自奔赴自己的事業…

快結局的時候周恩來開始給國内的“小超”互相寫信了,嘿嘿嘿嘿…

互相扶持,靈魂共鳴,這是什麼神仙愛情啊!

說完了主角團還要說一說反派。

萬惡的資本主義——法國當局在這裡被當作了環境,畢竟曆史上這個并沒有被推翻,而且也不能靠中國人來幹,這是法國人民的事…

駐法公使以及留學生會的秘書這幫人陳箓、褚民誼,他們對内不能保護學生,對外則是悉聽尊便,他們中飽私囊,還“教育”留學生們接受現實學會服從,一副奴性的嘴臉,也反映出了國弱民窮的無奈

這兩人後來都成了漢奸,無比真實

宗旭之是本劇的虛構人物,不同于自費的勤工生,他是拿北洋政府經費的公派留學生,但他也沒去上學,而是當起了寓公,辦報寫文章結識青年…

原來反派也不上學的嗎!

——其實一開始看到四川小分隊退學我是很奇怪的,說好的來法蘭西勤工儉學,結果學直接不上了,這能學出來啥?

這個疑問一直到我看完全劇才有了譜:

劇中有很多次激烈的思想交鋒和現實對抗

一開始是趙世炎想辦法讓陳延年放棄無政府主義,其最終認同了馬克思主義

以蔡和森為首,向北洋政府和法國施壓讓他們給學生補助的“蒙達尼派”和以趙世炎為首的“勤工派”,兩者一度要拳腳相向,最後在咖啡廳實現了一場辯論

留學生們的進步思想和宗旭之等人正統、守舊且反共思想的交鋒,後者對國共合作的幹擾破壞

還有學生們對北洋政府以鐵路抵押來借款的抗議行為

周恩來趙世炎在法庭上的據理力争

對裡昂中法大學不平等招生的反對…

周恩來等人加入中國共産黨并成立了旅歐支部,學生們中間也成立了共産主義青年團,四川娃子鄧希賢開始嶄露頭角,擔負起越來越多的工作

最後因為國内外革命的形式和當局的鎮壓,周恩來趙世炎聶榮臻等出走英德比各國,陳毅李隆郅等人被強制遣送回國,鄧希賢等人在維持工作一段時間後也轉移到了莫斯科…

如果還有續集的話,可能就是我們的莫斯科歲月/我們的黃埔歲月,前者牽涉到其後漫長的國際派和本土派鬥争,而後者是因為國家尚未統一而修史不能,所以可能題材上就沒法拍了吧,其實這部劇就挺不容易的了,這麼特殊的曆史時期,還是不虛化去拍曆史人物

幸好,導演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回到剛才我的疑問,看完之後我的答案是什麼呢?

法蘭西不是天堂

它不是花團錦簇的詩意或者革命的熱血,更多的是慘淡的現實

留洋、做工、實踐、路線、主義、鬥争、暗算、大學、巡捕、遣返、組織、聯合

他們在法國的工廠裡,深刻體會了勞資關系和工人運動,在實踐中加深了印象

他們組織工人、學生,為以後積攢了豐富的經驗

他們在這裡生活、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這種“社會學習”的内容,是在法國的學校中國的學校裡都學不到的

他們也沒有放棄對理論的汲取,經常一起讀書,交流讨論

思想互相碰撞,事半功倍

法蘭西是一所大學校,你所學到的是一個社會

寫到這我感覺我有時間了還得再看一遍,很多東西隻能籠統的套一下了,具體的細節卻講不出來…

我确實非常喜歡這部電視劇

一開始接觸是驚訝,覺得制作組如同一個時間的魔術師,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帶我們領略什麼是真正的浪漫

再然後是崇敬,他們誕生在那樣動蕩的時代,而他們的目标都是救國救民,而且他們心甘情願為了理想而實踐乃至獻身

進一步是欣慰,因為看到曆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代表一個個鮮活的少年,他們歡聲笑語,他們青春飛揚,他們書生意氣,他們中流擊水…

最後的是感動:

趙世炎(1901年4月13日-1927年7月19日)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

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她就長眠在漢陽的龜山腳下

陳延年(1898年-1927年7月4日)

陳喬年(1902年—1928年6月6日)

鄧紹聖,生卒年不詳,在蘇聯衛國戰争中犧牲。由于種種原因,鄧紹聖的史料已難以找到。

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和葉挺、博古在空難中遇難

那時的他們有着美好的設想,并準備克服千難萬險去實現

他們也許有着犧牲的覺悟

很多人都沒能看到勝利的那一天

而即使是他

也并非一帆風順

廣州、上海、瑞金、遵義、延安、西安、重慶、南京、北京、日内瓦、萬隆...

也得過高熱 肝膿腫 九死一生...

他們笑着面對屠刀心中的信念卻愈發閃亮

他們堅定不移地走在自己開辟的革命道路上

這條道路注定千難萬險,坎坷棘途

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

他們都曾是少年啊

我們知道後面是背叛、清洗和屠殺的腥風血雨

但電視劇選擇把時光定格在他們最光彩奪目的時候

也許,這就是曆史的殘酷與溫柔

2021.01.08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