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對這方面了解的太少太少,裡面的名字除了彭德懷我沒有一個認識的,連彭總我都不怎麼了解,但是看下來非常驚豔,也是初步了解了我們的志願軍有多了不起有多不容易

後來知道了本片的着眼點三十八軍的曆史和戰争曆程,對這支部隊刮目相看更加佩服敬重,但隻拉進度條回顧了一下戰鬥梗概

最近又重新把這個紀錄片看/聽完了一遍,發現在搜集了一些曆史以後,能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多了

首先就是以小見大,這部紀錄片的手法還是很出色的,既有我方和地敵方的視角,雙方情報決策火力後勤士氣各方面的對比,不僅有戰場較量,還有外交博弈,從複原生産到動員入朝,其實很全面;也有全局主線與三十八軍的戰場前線

一方面看到前線的艱苦環境很是震動,另一方面對那個男人在後方也能把控全局洞察戰事無比歎服,各種判斷仿佛開着天眼

其次是大量的原始檔案、影像和當事人采訪,這些最可愛的人人雖然年事已高卻精神矍铄,結合很多他們自己當年的影像和照片,我對這場戰争的艱難有更深認識,而且這也許是很多人留在世上的最後影像了

最難得的是從雙方的角度複原戰争,其實戰争的不确定性很大,除了軍長,各級指揮員都或多或少有過判斷不準或者失誤,比如兵力分配穿插位置陣地選擇路線預判…然後必須克服沒吃沒穿沒睡覺沒工具沒彈藥等各種困難,不惜一切去搶得時間或者有利位置,而戰鬥的過程無比慘烈,我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犧牲,身前是艱苦的行軍和生活條件,身後是義無反顧的決心與意志——這部和我看過的其他抗美援朝紀錄片有一種氣質上的差别,它更灰暗而沉重,但也更真實更壯烈

最後是精神層面,本片雖然隻是選擇了朝鮮戰争的一個部分(入朝前到第一第二次戰役),但是這已經對最終的走向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不僅打擊了“聯合國軍”和麥大帥的嚣張氣焰,也是共和國曆史上的精神豐碑,這些最可愛的人們的“氣”一點不少,慘烈的戰鬥始終難以忘懷,但他們更堅信必須要打,而且必須打赢,他們的堅決他們的勇敢他們的無畏他們的犧牲也必将永載史冊——“讓部隊少犧牲,這才是愛兵”“和平誰不希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