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鈎者誅,竊國者侯

竊火者,赴蒼生千難萬險之革命

陳獨秀從牢房裡一眼望去,看到的都是中國的過往

他心痛,他憤怒,他不甘心

在這裡,他的形象是浪漫、寫意、沖動

電影隻展示了他的一小部分,不過他确實是一個敢破敢立的人

所以他才會在新世界撒下漫天傳單

然後被捕,出研究室入監獄

北京不能待了 連夜隻能南下

二人伴作趕路客商靠着李大钊的北方口音蒙混過關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青年雜志的起點

從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到1949年渡江戰役收官,上海貫穿了中國的近代史

面朝大海,背靠長江,上海成為了遠東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成為了各國情報與秘密活動的中心

中國共産黨誕生在這裡是一種必然

擁有治外轄權的租界造成的仇恨種下反抗的意志

外商投資設立的廠房孕育新興的工人階級

大規模的運動和各行其是的行會尋求先進的理論指導

不隻是上海,湖北,河南,河北,廣東,工人階級的力量正在蓬勃發展,追求進步的學生憂國憂民,反複奔波的先驅茫然四顧

路在何方?

山雨欲來風滿樓

電影對劇情的推進就此展開

在上映前看了不少負面評論以及一些亂七八糟的破事,一開始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很低

特别是還有題材完全一緻的《建黨偉業》在前

不過看完後發現,不僅完成度很高,而且還有很獨特的角度

其實我覺得三建也沒有拍的很差,盡管是捋教科書主線,但《建國大業》其實很精彩很感人,《建黨偉業》的時代主線以及大學論辯也發人深思,《建軍大業》細節不忍直視,但是大的方向扣的很準,也是可堪一看的作品

現在豆瓣不能打分了,我會給這幾部作品7.6/7.8/7.2,特别是建黨偉業我覺得在裡面是最好的

(畢竟我看的時候《覺醒年代》還未出世,那時候都有人說清華拍了《無問西東》,北大隻有《逐夢演藝圈》,北大的牌面隻有這個了)

這部電影在我這的評價是完全不遜色這幾部的,甚至還要更好一些

首先就是沒有選擇那種大曆史線的叙述模式,而是主要着眼建黨前的準備和開會的過程,核心故事非常明顯

建黨偉業主要是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前的曆史脈絡,然後講黨的誕生

這兩部電影側重點不同

《建黨偉業》其實也可以叫尋路,這部可以叫開天辟地(當然,叫刺客信條上海灘也不是不行)

然後是上海的環境,既有老市井的生活氣息,又有大上海的繁華,還有各國的暗流湧動,描繪了一個全面的社會環境

以前說到巡捕闖進來隻是一句話,這部電影把開會時外面的殺機給活化了(雖然不一定是針對cp的),不會讓人隻看到會議卻完全不知道外面什麼情況的割裂感

中間有很多諜戰片的氛圍,也是意在表明當時的險象環生

最大的驚喜,是曆史邏輯、路線和鬥争

一、曆史邏輯

為什麼各地都開展了共産主義小組,卻始終發展緩慢,也一直沒能統一起來?

很大的原因是沒有足夠的經費

李達辦雜志還要自己貼錢去搞翻譯,湖南吐槽王更是欠書不還

直到共産國際的人來到中國

以前的作品很少講這個方面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點還是不錯的

二、路線

但是他們提供的經費李達并沒有要,李達也不希望他們出席我們的第一次會議

理由是他們要把CPC作為共産國際的一個支部

但雖然反對,曆史上還是這個走向

——這就跟上面的原因關系很大了

我不知道這是曆史上确有其事還是改編,如果當時有這種矛盾,就說明共産國際以及蘇聯和CPC關于中國革命的分歧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獨立的追求悄然萌芽

隻不過當時的CPC太過弱小,一切都要憑老大哥定奪,并和KMT合作

而且切實的窘迫也急需一筆援助

——這就是懸在我黨頭上的利劍吧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電影裡出現了日共,(其實據說當時的巡捕主要搜捕的就是日本和朝鮮的“過激分子”),日共要向共産國際提供自己詳細的賬目,然後領取經費

這麼一對比,就能明白導演的意圖了

獨立自主 不是說有就有的,更不是别人給的

後來共産國際發生誤判,KMT反動派背叛大革命

這就是成長過程中慘痛的教訓

我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錯誤要犯

三、鬥争

張gt和李達等衆人産生了分歧,他還不顧組織原則私下接觸了馬林

這個人的機會主義盡顯

他有膽識,有才華,更有野心

但他是不講原則的

事情是普遍和連續的,今日已為未來寫好了注腳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光唱唱《國際歌》

他們十幾個人的觀點也不是完全一緻,甚至有分歧很大的情況

鬥争始終存在,但必須統一

還有就是盡管篇幅有限,但卻相當出彩的人物塑造

我覺得本片的人物塑造是以論帶史,因為很多情況我不了解,感覺像是主創根據後來的時間前溯得到的

所以我感覺未必很真實,但叙事中主要矛盾還是把握得很準

馬林是共産國際的特派員,一名“紅區”幹部,缺少地下鬥智鬥勇的工作經驗

尼克爾斯基則相反,看着像KGB出身,情報、潛伏、反跟蹤的好手

李達是本片的主角,很多人都不會太了解這個人(其實黨史上著名的李達有兩個,另一個是二野參謀長),嘔心瀝血辦報,當肝帝經常通宵,用愛發電不收錢,湖南人熬得吃不了辣…他應該算是本片的第一主角,挺讓人眼前一亮

李漢俊則是他的金牌輔助,幫前幫後,提供會場,組織工人運動

張gt不多說了,意氣風發,但桀骜

周佛海陳公博兩個人很上流,還帶太太,似乎暗示他們以後當漢奸的命運

劉仁靜、王盡美、鄧恩銘三個人都是二十左右的青年學生,富有朝氣和對新事物的渴求,但還未經曆練不夠成熟

董必武陳譚秋則比較沉穩,能沉得住氣不毛躁慌亂

何叔衡 一個舊時代的讀書人,參加革命先考慮的還是讀書人,樸素卻堅實

那個男人中規中矩吧我本來是沖着王仁君在《古田軍号》裡的表現來看的,但沒有方言的話效果比較一般,再加上當時他還沒有什麼發揮

不過我有疑問的是,當時他在北京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電影裡卻并沒有體現,一開始顯得很迷茫;還有農民問題雖然是他二十幾年一直體驗,但是在他1921的認知裡能不能和工人階級相提,也要打一個問号

還有一名代表是包惠僧,他是陳獨秀派出的代表,現在有研究指出他隻是列席會議,但不是正式選出的,所以有的資料會說代表是12名

片中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配角

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其實他們隻有一個過場,但能把這幾個人都拍到,說明主創是用心研究了的

周翔宇 趙世炎 同上 電影給出了他們的反應

王會悟 很多人對她的印象就停留在《建黨偉業》片尾的船頭,本片是把她當主角來塑造的,雖然她不是黨員,但為李達的事業和一大召開做出了很多貢獻,張羅會場住處路線乘車乘船…一個活生生的“沒有赫敏我們活不過三天”

高君曼 我不知道曆史上的她是什麼形象不多評價了,但我老婆宋佳是真的美(

蕭子升 可能不超過三場戲,但還是立起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其實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理想和現實主義并不矛盾,有理想和理想主義者也并非一回事,我們其實都是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者,卻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那個男人的父母 這段和他在租界奔跑的劇情交彙在了一起,和他告訴斯諾的内容幾乎一模一樣,也是從小種下了反抗的種子

楊開慧 她愛着他,也愛革命,而她的凋落無比壯烈

我愛死了她的眼神和紅裝

“女子殉國而死,可謂之驕”

人物塑造很精彩的

影片也有許多的不足

比如演員演技 陣容比起建黨偉業差了不少 方言也沒有

台詞收音很出戲,不知道是不是後期配的

而且每個人的經曆提的有點少,比如要讓那個男人提到農民,總得講講他關于農村的經曆吧,這方面來說每個代表的事迹還是寫的少了

但總體來說,我覺得可以給8.0分吧

裡面還有一場很大的争論,是關于黨員能不能當官

當時具體的鬥争策略還沒有拟定,說法想法自是不一,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困境之一

當時并沒有提出打倒列強除軍閥,一年後的中共二大則提出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個曆史課本上真的有寫,我記住了)

所以電影最後還給了二大鏡頭也挺欣喜的

而勞工運動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更加聲勢浩大

這個黨開始蓬勃發展,開始不斷學習進步,

但是還有很多問題和緻命的缺點

比如中國的國情是在不滿足資本主義發展到有足夠壯大的工人階級

而中國還有數萬萬貧苦的農民

布黨對農民本能般地不信任,以及對其他國家革命的不當幹預和誤判,再加上我們自身的不成熟,給我國革命造成了很慘重的損失

但是總有人會發現這其中蘊藏的強大力量

李大钊、彭湃、那個男人,在後續的幾年裡着手開展農民運動……

再比如沒有軍隊,特别是黨領導的軍隊

這一切,都會流血,都要犧牲,都有教訓,都很漫長

電影以一段影像開始,又以一段影像終結,全程配以梅林茂的配樂

大氣 濃墨重彩

百年峥嵘路,萬裡長征隻走完了開始

為了拯救風雨飄搖的中國,他們在種種嘗試以後,選擇了馬克思列甯主義

站在屋頂面向初生的太陽,身後還有要守護的孩子的未來與希望

一百年,再造山河

誓死推翻舊世界

盡管前方是腥風血雨,但他們仍然堅定地走出了第一步

是開天辟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