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星河鹭

在上篇2018劇集盤點:網劇台播劇大混戰,它們憑什麼成為年度劇集?中,【鋒芒智庫】把主要焦點對準了台播劇,除了《延禧攻略》是由網轉台實現内容反哺、《鎮魂》擊破圈層壁壘之外,其他三部作品都實現了網台同步,并通過客廳文化走向了全民。時至今日,在網台權力持續更替的劇集市場,網劇已經完全擁有“半壁江山”,也有更大的話語權和精品誕生率。

本篇盤點的主焦點是網劇及其背後的Z世代審美,無論是《天坑鷹獵》還是《忽而今夏》它們都是各自領域中的圈層爆款,代表着當下網劇市場備受歡迎的類型劇集。即便如台播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雖然是首部登陸一線衛視黃金檔的古裝玄幻劇,但其口碑發酵與CP走紅,均在網絡完成。而最受争議的《娘道》入選,并非因其低落到塵埃的口碑,而是在于它折射了網台受衆的審美差異。

這一年的網劇,摒棄了注水豬肉式的制作方式,走向了短小精悍,“短劇”成為新風口;騰訊、愛奇藝、優酷三大視頻平台深度參與上遊内容制作,自制劇組成了海量的腰部内容矩陣;獨特的會員看全集、懸疑青春類型劇場等排播方式花樣叠出,付費會員總量再創新高……

在平台更加注重自制力量的2019年,網劇有望再掀高潮。

《戀愛先生》:“大而不強”的都市情感劇

台播劇進入收視率1.0時代,是2018年的顯著特征。若要把2018年收視率TOP 10與2017年進行比較,有趣的排名出現了——以1.561收視率排名第一的《戀愛先生》,在2017年隻能位列第七,被《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因為遇見你》等遠遠甩開。

即便如此,《戀愛先生》還是今年都市情感劇中的“頭牌”。在收視率上斬獲冠軍寶座後,它163.8億的播放量還僅次于《延禧攻略》,高于周迅與霍建華主演的《如懿傳》。低迷的口碑則暴露了《戀愛先生》等一系列都市情感劇的短闆:大而不強。

...

以愛恨糾纏為母題的都市情感劇,乘着現實題材回潮的大勢在2018上半年呼風喚雨。《戀愛先生》之外,《美好生活》《好久不見》《老男孩》《歸去來》等劇接連登陸一線衛視。然而,在創業、留學、職場等外衣包裹之下,不觸及生活本真的狗血情感難以讓觀衆滿意,最終引發了對“懸浮劇”的聲讨。

《香蜜沉沉燼如霜》:中二劇名背後的反差萌愛情

在劇集取名已經成為一門學問的當下,《香蜜沉沉燼如霜》劇名無疑有些“中二”。同為講述漫天神佛的戀愛故事,《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做到了“點題”,而《香蜜沉沉燼如霜》則顯得拗口且“矯情”。

誰也想不到,文藝範兒的劇名背後,有笑料百出的反差萌愛情故事。《香蜜沉沉燼如霜》架空的故事中,真身為“鳳凰”的男主角被誤認為是“烏鴉”,而真身為“葡萄精”的女主角,還有“多肉精”和“胡蘿蔔精”朋友。在該劇中,十二生肖和花鳥蔬果都“修煉成精”,“農貿圈愛情故事”的稱謂由此而來。

...

在古裝玄幻IP劇已經進入審美疲勞時,《香蜜沉沉燼如霜》用獨具一格的反套路世界觀設定,牢牢抓住了觀衆眼球,為後來者提供了鮮活的成功範本。先甜後虐、曆經三生三世的愛恨情仇,則讓女性觀衆欲罷不能,“農貿圈女孩”成為“鎮魂女孩”後又一強勢崛起的粉絲群體,在暑期檔正式“出道”。

令人遺憾的是,《香蜜沉沉燼如霜》後期陷入了劇本注水的風波中——随着劇情推進,主角們的戲份逐漸減少,甚至成為“特别出演”,而配角則“反客為主”。該劇編劇随後炮轟制片方,雙方網絡口水戰讓《香蜜沉沉燼如霜》最後倉皇收尾。

《天坑鷹獵》:2018年男頻IP劇的獨苗

因媒介屬性不同,在男性讀者居于主導地位的網絡文學領域,男頻文可謂呼風喚雨,表現超過女頻文;但是在劇集市場,女頻IP劇是不折不扣的主流消費品,而男頻IP劇始終面臨影視化難題。世界觀過于龐大、對場景後期要求較高、打怪升級的套路劇情……種種原因是業内公認的、男頻IP劇很難出圈的根源所在。

2018年的男頻IP劇不在少數,大IP+流量演員+大導演成為了男頻IP劇的标配。《鬥破蒼穹》《武動乾坤》《将夜》《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淩傳》等,都曾是被寄予厚望的頭部劇集。然而,無論是楊洋、吳磊還是蔣勁夫,抑或曾拍出《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的大導演張黎,都無法拯救男頻IP劇。

...

唯一的例外是《天坑鷹獵》。這部主演平均年齡僅17.4歲的天下霸唱IP劇,主打“青春冒險”,深耕圈層消費的定位從一開始就已确定。原本的雪原探險故事,在加入了人性探讨和環保主義後,劇情得到了豐滿、戲劇沖突得到強化。頗具生活氣息的青春群像,是《天坑鷹獵》播出後觀衆的一緻評價。

在開播之前就實現精準觀衆畫像,用産品思維對影視生産進行定制,用良心制作把怪力亂神的想象變成視聽影像,《天坑鷹獵》的播放量落點雖隻有42.0億,但豆瓣評分卻拿到了7.7的高分,全民爆款顯然過譽,但圈層爆款卻當之無愧。

《忽而今夏》:每代人的青春情懷永不落幕

如果要評出網劇市場中的“常青樹”,非青春劇莫屬。早在網劇并未精品化的2016年,《最好的我們》《匆匆那年》就打破了國産青春電影堕胎、撕X、車禍與出國的叙事套路,确定了後世青春劇的叙事範本——沒有牽手、KISS和賣腐,青春劇依然能做到好看和動容。

2018年的青春劇,竟然有三部豆瓣評分在8.0以上,可見觀衆和網友對歲月情懷的偏愛。其中,《最美的青春》《忽而今夏》《教室的那一間》分别斬獲8.4、8.3、8.3的豆瓣評分。《最美的青春》與《教室的那一間》相對小衆,《忽而今夏》更有資格成為成功範本。

...

用純淨得讓人嫉妒的少年/少女時代,讓觀衆重溫了一去不複返的美好時光,《忽而今夏》讓網友們來了一場集體懷舊:“能想到夏天最美好的場景,是藍天白雲、微風綠樹,穿着寬大校服的年輕男孩女孩們在操場上奔跑,似乎連空氣裡面都是青春和戀愛的味道。”

在“那些被狗吃了的青春”裡,《忽而今夏》延續了青春劇近年創作的風潮:紛繁的劇情回歸簡單,在對校園生活的白描中完成集體記憶的建造。軍訓、校慶、分班、家長會、考試……這些寡淡如水的故事,一再上演着學渣與學霸的故事,卻總能在不經意間撩撥觀衆的心弦。

《娘道》:折射受衆審美分野的巨大鴻溝

台播劇與網劇之間的口碑收視倒挂,在2018年已經愈發突出。貓眼數據顯示,2018年台播劇平均播放量為23.7億,豆瓣評分為5.7分;而網劇的平均播放量為7.6億,豆瓣評分則為6.3分。倒挂現象的背後,是電視平台依舊有放大劇集影響力的廣譜效應,以及網劇勢不可擋的精品化趨勢。

但若要論及哪一部劇集最能反映口碑收視/播放量倒挂,非《娘道》莫屬。有“傳奇劇王”之稱的郭靖宇導演,曆來就善于把年代質感、家族紛争、曆史風雲、愛恨情仇彙于一爐,《娘道》隻是延續其《鐵梨花》《紅娘子》《打狗棍》等傳奇劇的某種延續。

...

然而《娘道》播出後,網友們頓時被劇集所宣揚的“封建女德”所震驚。民國女子帶着5個孩子辛苦度日,“哺而無求、養而無求、舍命而無求”的“娘道”裹挾着“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女性是生育機器”等論調,讓年輕人大呼“三觀崩塌”。

不過,客廳文化的堅守者們,卻在跌宕起伏的民國苦情戲中沉醉得不可自拔,一再助推《娘道》收視率再攀新高——互聯網一代和他們的父輩們,在《娘道》面前分道揚镳,已是“夏蟲不可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