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開始部分就是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任美國教練的郎平和中國教練的陳忠和,從昔日戰友跨越到敵對雙方,這無疑具有很大的戲劇性,然而從結構來說,除了第一場的08年奧運會提前是為了增強影片看點,影片基本可按照傳統三幕劇結構來把握,以三場重要比賽作為依托(81年,08年,16年)。

閃回到上世紀青年陳忠和剛剛來到排球場,在我看來接下來的女子排球隊出場顯得有些多餘:一來字幕加旁白式地逐句介紹人物,并不能給觀衆産生深刻的印象;二來後面隊員們的戲份也不是很多。

少年郎平一出場就舉着一個杠鈴,這顯示出她與隊員們不同的氣質,通過與陳忠和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她堅韌的性格,少年郎平給我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演員白浪(郎平親女兒)的表演,尤其是她臉上的表情。從後面中年郎平鞏俐無表情的表演我們可以對比出來,對中年郎平的刻畫在性格上遠不如青年郎平活躍。

陳忠和這一角色作為主角也作為郎平的夥伴,整體上顯得很平面。尤其是前半部分他戲份的重要性和後半部分他的缺席,顯得這一角色的戲份不是很均勻。在郎平回國與陳忠和重新見面這一場車戲中,環境的封閉和色調的搭配,為影片增添了一絲暧昧,這并不符合這一場戲的目的,而且從總體來看,這一場戲并沒有使情節有所發展(據編劇說這一場戲份被删掉了不少-詳見孟中教授對張冀的采訪)。陳忠和與郎平兩次喝咖啡場景的照應從側面表現出了時代的變遷。

在最重要的三場比賽的表現上,最富有表現力的就是扣球之前的慢動作+無聲的組合,整個影片的比賽中廣泛運用到了這種手法。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當最後一個球被扣進去的時候,從有聲到無聲,無聲的時間被大大的擴展了,與之伴随的是日本音樂家輕柔的音樂以及球隊隊員、教練以及場下觀衆的反應鏡頭(關于反應鏡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觀衆席一個臉部印着國旗的女孩的自然表演的特寫反應鏡頭),這種被延長的無聲處理與前面的處理方法形成了對比,造成了一種先抑後揚的效果,也是我認為處理的最好的地方。

但是影片的部分小細節我也覺得應該指出一下,比如最後黃渤扮演的角色為什麼在16年的時候還在家裡用一個類似黑白電視機的老式彩色電視機?為什麼黃渤最後沒有去現場看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