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從日播轉為周播,命運多舛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于近日迎來大結局。橫跨2個多月的疼痛青春,以大熱開場,最終在悄無聲息中落下帷幕。與此同時,改編自辛夷塢小說的網劇《原來你還在這裡》,熱度仍在緩慢累積,該劇雖比不上影版争議巨大,卻因演技集體在線而受到贊譽。
疼痛青春的時代遠去,回歸生活的青春永存。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各自獨具一格的文化烙印,也需要持續為大衆制造青春夢想的電視鏡像——青春劇,這一特點鮮明的類型劇,由此長盛不衰。

已到歲末,2018年青春劇江湖與2017相比已有天壤之别。這一年,有與《緻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同樣高評分的《忽而今夏》,愛奇藝開啟了關于青春題材的垂直類型劇場,《你好,舊時光》由網及台反哺衛視,“青春+”的泛青春化浪潮也吹遍神州大地。
可以預料的是,自1990年《十六歲的花季》問世以來,青春劇在2019年将迎來更大爆發。
集體記憶仍是撒手锏,青春裡的情懷永不褪色
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青春都是一段閃閃發光的過往,在記憶深處被反複咀嚼。對舊時光的懷念與徜徉,幾乎是人類的感情本能,時時回望那一段講不完、說不清、道不明的時間維度。
自1990年開始,《十六歲的花季》成了70後的青春縮影,折射出那個年代的中學校園生活與青春思潮;等到1998年《十七歲不哭》與2002年的《十八歲的天空》,三部偏重刻畫少年心理與懵懂愛情的電視劇,成為大陸青春劇的濫觞。

此後青春題材影視作品沉寂多年,才因趙薇導演處女作《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而再度熱鬧,此後,撕X、堕胎、出國、群毆、開房、車禍等疼痛青春,幾乎成了大銀幕與小熒屏的主角。直到網劇精品化浪潮勢不可擋,《匆匆那年》《最好的我們》宣告了青春劇回歸生活本真。
不刻意追求戲劇沖突與命運起伏,在平淡無奇中展示歲月的美好,反倒比商業噱頭更能激起觀衆的“同理心”。2016年問世的《最好的我們》,幾乎為後世确定了青春劇如何“不撒狗血”的範本,《你好,舊時光》等劇随即延續而來:

沒有牽手、沒有KISS、沒有滾床單、沒有賣腐,青春劇依然能做到好看和動容——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正是能激起共鳴的集體記憶,是“被狗吃了的青春”。
拿下8.3豆瓣評分的《忽而今夏》,正因延續了青春劇的情懷大法,才在默默無聞中上線,旋即脫穎而出成為青春劇的最大黑馬。

正如評論所說,“能想到夏天最美好的場景,是藍天白雲、微風綠樹,穿着寬大校服的年輕男孩女孩們在操場上奔跑,似乎連空氣裡面都青春和戀愛的味道”。《忽而今夏》用純淨得讓人嫉妒的少年/少女時代,讓觀衆重溫了一去不複返的美好時光。

可以說,《忽而今夏》延續了青春劇近年創作的風潮:紛繁的劇情回歸簡單,在對校園生活的白描中完成集體記憶的建造。軍訓、校慶、分班、家長會、考試……這些寡淡如水的故事,一再上演着學渣與學霸的故事,卻總能在不經意間撩撥觀衆的心弦。
回過頭來看,從《夏至未至》到《泡沫之夏》再到《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疼痛青春已經少人問津了。
青春是顆誰都想吃的葡萄,泛青春化創作延續至2019
類型雜糅,已經成了2018年影視劇創作的年度風向标。從職場劇到懸疑劇再到青春劇,不同題材之間的混血,讓題材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細分——為應對高度圈層化的市場,内容創作已經主動或被動地開始了變革。
在純粹的青春劇之外,青春成為了網劇/台播劇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似乎隻要穿上了青春的外衣,就能以獨特的情懷殺成功出圈:
中二喜劇《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呢》,說起來也能被歸結為青春劇的範疇。蔡徐坤的首部網劇作品噱頭十足,喜劇+愛情才是這部青春劇的内核所在;

徐靜蕾監制的《同學兩億歲》,在年中曾掀起了追劇風潮,軟科幻校園風着實是内地觀衆少見的類型,一邊打怪升級一邊花式撒狗糧的劇情,算得上青春劇在科幻領域的某種嘗試;

同樣有流量擔當出演的《甜蜜暴擊》,則是青春+體育的混合體,獨特的競技題材讓劇集有了懸念刺激感,彌漫在男女主角的愛情則讓粉絲們嗅出了因戲生情的八卦味道;
還有劇版《重返20歲》,“返老還童”所引發的重返青春故事,頗有現代都市童話的奇幻味道,現實生活的逆境與奇幻情景裡的愛情救贖,正好是觀衆喜聞樂見、逃離現實壓力的心頭好……

“青春+”的創作風潮,延續到了2019年。從優愛騰的2019年備播片單中可以看到,有軍事題材的青春劇,《學警旋風》後有公安部金盾+企鵝影視背書;《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則是音樂題材在青春類型劇裡的嘗試;有大IP光環的《全職高手》,算是網遊+青春的結合體;因《雙世寵妃》系列而爆火的邢昭林,在2019年還有登山題材的《強風吹拂》問世。

不過迄今為止,“泛青春”創作并沒有湧現出相當優秀的作品。青春俨然是一顆誰都想吃的葡萄,但擁有青春元素的劇集,仍然難以用影響細節構建哭過、笑過、放肆過的青春,要想出圈仍有一段路要走。
由網轉台反哺衛視,青春劇湧現劇場化趨勢
早年間,橫亘在網劇與台播劇之間有着不可跨越的鴻溝,事實存在的鄙視鍊,讓網劇帶有粗制濫造的标簽。然而當網台權力格局在悄然間發生轉換,網台關系與排播方式也發生了徹底變化,純網劇也有了上星的可能。
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共有《警犬來啦》《一起同過窗》《最好的我們》《延禧攻略》《天坑鷹獵》《泡沫之夏》6部劇由網轉台,實現了劇集内容的反向輸出。其中,《一起同過窗》《最好的我們》與《泡沫之夏》同為青春類型,足足占據“半壁江山”。

在業内人士看來,青春劇因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特質,與現實題材、大IP精品劇等都是容易上星成功的網劇題材。而《一起同過窗》與《最好的我們》在湖南衛視與浙江衛視播出後,反響不俗。
除了上星成功之外,青春劇還在2018年有了量身定制的垂直化類型劇場。今年5月,愛奇藝正式推出了“愛青春劇場”。被稱為“首個互聯網類型劇場”的“愛青春劇場”,号稱用“青春方法論”打造,《同學兩億歲》《親愛的活祖宗》《泡沫之夏》《創業時代》《南方有喬木》等多部劇集在該劇場播出。

不過,處在摸索期的“愛青春劇場”,優缺點都十分明顯。青春劇擁有了獨特的類型劇場,無疑能集聚品牌效應,放大青春劇的音量;但愛情、冒險、偶像等題材與青春并列,同時被放置在“愛青春劇場”的框架中,無疑沒有起到細分受衆的作用,該劇場本身的定位也走向了模糊與混亂。

總體來看,2018年青春劇江湖與2017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而在2019年,優愛騰在青春劇上儲備量豐富,《七月與安生》《烈火軍校》《緻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等有望開創青春劇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