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播放演職員表時,還久久緩不過來。

就像黑暗中其他眼眶幹了又濕的觀衆們一樣。

回想起來,其實是個極為簡單的故事。

但把簡單故事講出了豐富的觀看體驗,絕對是一種了不起的本事——

關乎控制力和恣肆情感,大局觀與驚人細節。

雖是家庭片,懸疑與剪輯技巧卻甚至可以說接近《記憶碎片》。

原生家庭與成長傷痕的黏連,及這種情感紐帶的厚實度,頻頻讓我想起《This is us》。

編劇相當成熟,體現在結構,也在影片的人文關懷和台詞,不止于喊喊口号而已——

從老師視角看出去的每個學生,各個内心都有陰暗念頭,這個設計太有創意了。既描畫了學生,也側寫了老師。且每段獨白都寫得那麼那麼真切,能對上每一個小演員的扮相和心境。

于是打開一個小小模範家庭的鏽迹斑斑内核,進而看到一個個各有各不幸的家庭,乃至這整個膜拜成功、歧視弱者的社會。

影片的落腳點仍是樂觀的,陰暗無處不在,但老師這縷陽光會盡他所能去照耀。

雖然他無法溫暖自己内心那個不見光的角落。

非常聰明的叙述視角,日記主人的童真、心事、善良、害怕,到繼承了日記的老師此生無法擺脫的追憶、懊惱、救贖。主觀視角滿溢着親密和私人的情感,觀衆時時與主角共情。

每個畫面都飽含不動聲色的信息量,一幀一幀織成整張細密的網,在合理和延續前文的同時将情緒逐步推高,再推高,直至一個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爆點。又一個。再一個。

小小的天真的聲音,卻說了很多東西。

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