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嘗試新的電影類型是張藝謀一以貫之的愛好。他既能執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挂》這種風格化的文藝電影,又能駕馭《英雄》、《十面埋伏》這種古裝商業大片,既能回歸現實題材,拍出《一個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來完成新風格的突破,又能借《山楂樹之戀》、《一秒鐘》等文革時期影片來緬懷逝去的青春或愛情。這兩年張藝謀開始嘗試警匪片、諜戰片等新類型,《堅如磐石》、《懸崖之上》、《狙擊手》成為很多影迷期待的“三部曲”。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三部曲”之一,趕在五一前夕4月30日上映的諜戰片《懸崖之上》。

...

在這之前,張藝謀可從來沒有嘗試過這種類型,甚至在中國,成功的諜戰電影也極為有限,但在筆者看來,《懸崖之上》是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影片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東北,通過冷峻幽默的叙事風格和深刻的人物群像塑造,為我們講述了特工們在嚴峻考驗下與敵人鬥智鬥勇,執行秘密行動的故事。

...

按照導演的話來講,“這是一個關于犧牲的故事”,對于這些在地下工作的特務,我們不妨用“隐秘而偉大”來形容。“懸崖之上”這一片名既顯示了整個營救過程的迫切,又暗示着在那個時代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雪”這一意象既作為風格元素貫穿全篇,又能具體到某個場景,成為叙事元素。影片的亮點在于對于對正反兩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真實感的營造,還有張藝謀在保守中的突破。

...

影片結構

影片由七個小段落構成,分别為:“暗号”、“行動”、“底牌”、“迷局”、“險棋”、“生死”、“前行”,它們顯示出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每一部分都類似小說的章節,以順時序排列。影片主線就是營救王子陽,完成“烏特拉”行動,前半部分以一組張憲臣和小蘭對接任務為主導,後半部分以周乙的幫助和二組的逃脫為核心。與常規影片不同的是,在張憲臣被捕後,“烏特拉”行動的完成過程被置于次要位置,影片後半部分的叙事重點放在了二組與敵軍的鬥智鬥勇上,營救王子陽這一任務的達成被放在結尾而一筆帶過。

...

影片風格

這是一次對類型電影的風格化書寫,影片的主要特點在于把叙事環境轉換為風格元素,具體來說就是把“雪”這一意象與影片叙事結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光影基調。不論是從海報還是從正片裡,我們都能感受出這種強烈的個人特色。“雪”既是影片重複出現的視覺母題,又是合乎邏輯的天氣環境。

...

在“張憲臣車廂救小蘭”一場中,火車玻璃被打碎,外面的狂風和雪花飄進來打在他們臉上,張憲臣和小蘭與敵人拼死搏鬥,雪花是蒼白的,人物面對敵人也應該是冷酷無情的,此時的風聲就好像他們内心的呐喊,此時的環境不再僅僅作為影片背景出現,也是場景氣氛和人物心境的寫照,這種情與景的結合在影片中多次出現。

...

在影片後半部分“楚良和王郁分離”一場夜戲中,敵人窮追不舍,耀眼車燈的逆光照明使主人公大部分處在陰影裡,飄落的雪花通過硬光照明得到了更風格化的凸顯,為主人公的命運蒙上一層悲劇感,這也暗示出了後面楚良犧牲的犧牲。

...

劇作特色

影片主線是營救王子陽,實現烏特拉行動,支線是張憲臣子女的找回以及二組的順利逃脫。在影片的中點處,張憲臣被捕,周乙成為了叙事的中心人物,而劇情重點也由實現烏特拉行動轉向了楚良和王郁的逃脫,這是影片的特色,但也成為觀衆诟病最多的一點。實際上,王子陽這一人物本來就是作為“麥格芬”出現的,影片的叙事重點在于行動的實現過程以及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電影最後以王子陽的“昙花一現”而草草收尾也就不足為奇了。

...

人物塑造部分是影片的亮點,這尤其表現在對反派人物的塑造上。倪大紅飾演的高彬表面看起來好忽悠又好說話,實際上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能在關鍵時刻命令手下移去王郁手槍的撞針,也能在行動緊急的時候偷偷跟随主人公,一句口頭禅“你怎麼看”讓我們印象深刻。魯明和金志德的角色也不是平面的,他們常常對主人公的一舉一動産生懷疑,并設法識破。

...

正面人物塑造的比較出彩的是周乙,他能夠在緊急時刻勇敢地暴露自己的身份,完成對接。在咖啡館和金志德執行任務時,他為了避免露出馬腳,将計就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結尾,他編制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小蘭。

...

影片也通過“抖空包袱”或者相似性場面的設計造成一種幽默感。張憲臣化妝潛入書店後遭追捕,敵人四處追殺,他們聽到了“槍聲”,然而離近一看隻是烤紅薯發出的噼啪聲。雷佳音飾演的漢奸在最後遭遇了張憲臣般的酷刑,但是高彬等人卻被蒙在鼓裡,這種強烈的反差營造了一種荒誕感,讓觀衆忍俊不禁。

...

然而影片一些情節的設計讓部分觀衆诟病,比如張憲臣在影片中是一個果斷的人物形象,但是在關鍵時刻卻因為想起自己的孩子而心軟,他在巧合中與自己的孩子碰面,這直接導緻了他的被捕,在有些人看來,這種刻意的情節設計是為了結束張憲臣的戲份來引出周乙的出場。

真實感的營造

為了保證一個真實的空間,劇組耗費巨資1:1複制三十年代的哈爾濱中央大街,亞細亞電影院、馬叠爾賓館、商務書店等場景成為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影片對亞細亞電影院的設計非常細心,門口的排片表上顯示着當時熱播的《科學怪人》、《中國海的怒潮》,銀幕上放映的是卓别林的《淘金記》。商務書店在細節上的設置也很有年代感,與之相映成趣的是,演員張譯的老家就住在原商務書店的對面。

除了對真實空間的營造,影片的突破還在于對暴力場景的再現,不論是影片開場張憲臣與老馮的對手戲,還是張譯被敵人折磨的場景,我們都感觸到了一種近似于血腥的真實,對峙、謀殺、折磨的張力被放大化,這也是導演在美學上的一次全新嘗試。

在保守中突破

導演在延續自己一貫風格的同時又有所突破。在表現人物對話的鏡頭中張藝謀習慣用大特寫,這有點像電視劇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延續到了《懸崖之上》裡面,影片的鏡頭組接方式也是簡練質樸的,而且節奏适中,沒有那麼快。在影片一開始四人拿藥丸的場景中,藥丸的盒子出現了四次,并且沒有切換景别。

《懸崖之上》運用了很多鳥瞰鏡頭,比如降落傘撐開的場面以及小蘭下火車逃跑的場面,這些極端的鏡頭角度或是完整地表現空間關系,或是表現人物在逃跑時無處安身的絕望感,是導演對視聽語言的一次拓展。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飛車追逐”一場戲,這也是影片節奏感最強的一段,鏡頭銜接速度明顯加快,攝影機甚至被放置在車輪的高度,具有強烈的感官刺激,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斯皮爾伯格《頭号玩家》裡緊張刺激的賽車場面,我們很難在張藝謀之前的作品中看到這些鏡頭或場面的影子。

如果說《懸崖之上》是一部命題作文,那麼這一次張藝謀不僅拓展了自己能夠表現的題材範圍,也成功用自己的風格實現了對主旋律類型片的改造。這部影片的反響如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