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種恐怖片。

一種沒有續集和前傳。

第二種續集越拍越水,甚至淪落到錄像帶市場直到榨幹剩餘價值。

還有《電鋸驚魂》這種,續集一度狗尾到讓我這老粉氣出眼淚,卻又在拍到第十部之際谷底雄起。

《電鋸驚魂10》盡管達不到最初的驚豔,起碼也拉高了系列的平均水平。

考慮到這個系列頂着恐怖血漿的皮相,骨子裡其實是懸疑片,鹹魚翻身就更為可貴。

老話說得好,電鋸驚魂不能失去反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之所以每部的風評起起伏伏,成也反轉,敗也反轉。

縱觀整個系列,基本上轉得好的,就拿高分,轉得糊弄,就遭惡評。

第九部跌落谷底,就是無視邏輯強行搞意外,腦袋一拍就是個爛反轉,比驅魔人小女孩轉頭還猝不及防。

同樣反轉,《電鋸驚魂10》正好給它上一課。

說起來,這也讓整個系列口碑走向像極了一個反轉片,在不抱期待時突然給個大甜頭。

照例提個醒,還沒觀影的請斟酌要不要往下讀。

看過第六部我們知道,豎鋸老頭病危之際,考慮過一個被主流排斥的偏方治療。

這一部就詳細講了他接觸和接受治療的過程。

結果是醫生找到了,錢也交了,手術也做了,卻發現被擺了一道。

腫瘤還原封不動在腦袋裡,醫護人員卷款跑路,太不講醫德了。

于是老頭異國他鄉幹起本行,把無良團隊全綁過來play a game吧。

遊戲中途,騙子女頭目逮到機會打了個電話,讓男頭目找上門來。

男頭目當初扮演的是另一個受騙者,所以沒有受到懷疑,還作為特邀嘉賓觀看懲戒,成功偷襲了70歲老同志。

雌雄大騙一邊把老頭綁上機關,一邊去樓上取錢,得意之際被鎖進了毒氣室。

廣播傳來老頭銷魂的聲線:我早就看穿了一切,就為了讓你倆就玩相愛相殺的遊戲。

閃電五連鞭,原來早就預備好一鞭打一個了。

整個反轉布局大緻是上面這樣,回顧起來也許不算多牛,但它用了不少影像手法來誤導注意,延遲揭曉。

如果你是電鋸粉,試着忘掉對它的了解,把自己當一個看普通爆米花電影的觀衆。

當男頭目突然反水制服老頭,這裡你會覺得,哪有這麼容易,多半是計劃的一環吧。

接着門徒挨揍,老頭承認大意了沒有閃,以手扶額連連搖頭,你開始相信是老頭失策,但懷疑心還保持警惕。

等他跟無辜小孩一起被綁上機關,刑罰開動,畫面慘不忍睹,兩人命在旦夕。

這時你多少會有動搖,但還是相信主角不會失敗,壞人不能得逞。

等到男女頭目被大門一鎖,遊戲規則一變,你一拍大腿:我就說吧!

在整個過程裡,電影努力把你的注意力牽制在左右搖擺裡。

所以關門鎖人那一環并不算什麼反轉,隻是滿足了你對商業電影邪不勝正的正常期待。

而之後交代的片段——老頭早已查到男頭目身份,布置引蛇出洞,偷換子彈,機關上有手腳等等——才構成真正的反轉。

對多數心理防線不嚴密的觀衆而言,這個反轉的力度和精密度,已經夠引發心理快感。

因為隻要上述閃回裡有一個沒料到,就能體驗到智力被愚弄的爽。

畢竟看高智商懸疑,就是為了看一些合乎認知又超出思考範疇的東西。

回顧每一部《電鋸驚魂》,甚至大多數懸疑片,隻要有反轉,基本都擺脫不了上述模闆。

布置兩層叙事,一層是“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雙方誰會勝利”這樣粗線條的判斷。

另一層是“他怎麼做到的”、“她什麼時候知道的”、“他到底怎麼想的”這樣入微的細節描畫。

目的是讓觀衆在第一層較勁,猜對猜錯都不要緊,主要是暗度陳倉把意外放在第二層。

一層大張旗鼓占據你的情緒,另一層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就像魔術表演裡,魔術師會用華麗而無效的大動作,來掩蓋不起眼卻關鍵的小動作。

有野心的懸疑電影會用到三層叙事,以及在每層用更加微妙的方式誤導你。

比如比利·懷爾德的《控方證人》,案情破曉和動機揭示這兩個通常在情緒上順承遞進的步驟,帶來了兩波完全不同的情緒沖擊。

或是諾蘭的《緻命魔術》,不但兩次魔術揭秘都是反轉,而且打亂時間線制造了更加濃稠的迷霧。

也有功力不到家玩砸的,比如韓國翻拍《看不見的客人》在原版後面硬加了一段,效果不但蛇足還給蛇穿上了洞洞鞋。

而《電鋸驚魂10》把反轉模闆用得工整嚴謹,堪比狀元八股文,保險不出錯的同時當然也跟出彩有不小的距離。

因此它雖然進不了系列第一梯隊,但本身可以當成一把标尺,用來衡量其他懸疑電影。

反轉能做得比它更精密周全的,多半是優質佳片。

而活兒幹得比它還糙得多的,水平肯定就不咋的了。

你甚至可以把它定為1個标準單位,比如在我看來電鋸1能有2.5個單位,而電鋸9隻有0.4個單位。

既然0.4能跳回到1,那當然是希望《電鋸驚魂》繼續多拍猛拍。

最好是今後都以1為基礎,繼續往高了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