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3/8.4
很清新很自然,但重量略輕,雖然很喜歡但給不到五星。
故事圍繞城市女孩和鄉野女孩的奇緣展開,講述的是從鄉間到城市的一段旅程。
開頭段描繪鄉間風光,但并沒有止于這樣的小清新喜劇,否則就是《森林邊緣的寂寞》了。
後面轉向城市,由幾段散文化的故事拼湊成巴黎浮世繪。
第一段是“咖啡館的男人”-關于咖啡店付賬問題的糾紛,主題-惡的傳遞性和人與人的不信任-和内容-巴黎街景與噪音-都讓人想到布列松的《錢》。
第二段是“乞丐、有偷竊癖的人和女騙子”。首先是關于乞丐的,接着是一則關于商店裡的偷竊,拍攝視角選取得很精妙,不同于《扒手》的技術派,這樣的小偷更貼近生活、更真實。不過最精彩的部分還是兩位女主關于此事的争辯-将觀念和叙事融合得如此巧妙又不讓人感到絲毫懷疑。鄉間女子純真直率又善良,永遠生活在良知的陽光下,懲惡揚善、愛憎分明。城市女子則相對考慮較多,沒有那麼天真和博愛。(我的确更像城市的女子,相對含蓄一些。)後者甚至像“扒手”一樣為偷竊辯護,認為這是難得的冒險和刺激。第三則則是關于車站的乞讨詐騙。不得不感慨法國-或者是歐洲太多小偷和乞丐,亂象叢生。
最後一則是鄉村女子打賭沉迷一日,為賣畫引發的一系列趣事。
本片完全可以看作綠光的反面版本,二者相映成趣。綠光中的女主由于不适鄉下生活回到城市,本片中的女主則來到城市後感到不适;前者在結尾看到了希望的綠光,後者則在開頭便展示了藍色時刻-都是轉瞬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自然奇觀。
關于侯麥:
侯麥的作品總是由内到外散發着自然和靈氣-和塔可夫斯基還不一樣。
甚至我看到了一種紀錄片式的質感-未經籌劃又那麼恰到好處地捕捉到的自然。
内容上,一方面是鄉間、一方面是城市街頭都那麼切近自然。雖然不針對某個問題去拍攝,但總能揭露真實的一面。而那詩意、哲思、情感都是在真實的生活氣息中流露的。
這當然和片中流水般的對話線密不可分。對話中流露着人物的自然性情,又串聯起散文般的叙事節奏。
雖然充斥着絮語,但不做作、不使人生厭。像聽散文一樣,誰能抵擋得住這樣的魅力呢?
其中生活氣息和藝術氣質緊密融合,沒有雷乃的文學性自白,也沒有費裡尼和伍迪艾倫神經質般的轟炸。
最高明之處便在于導演不說教、不站隊,不把自己的道德觀念強加于某個角色身上,而是保留每個人的自然面貌,在故事整體中引發觀衆思考。
每個人物都自洽自然、鮮活立體,而電影隻是搭建一個舞台而已,任情感和故事自然發酵-像一幅流動展開的立體畫,一些帶有哲思和詩意的話從他們口中自然流出。
這種尊重演員的自然和多義性我覺得和布列松的模特有些許相似,也讓我想到塔可夫斯基的觀念“藝術作品同其他生命有機體一樣,在各種矛盾的因素中生存、發展。其中的每個矛盾對立面不斷互補,使其意義獲得永恒。思想在各種矛盾因素的平衡中才能被揭示——因此藝術最終戰勝作品(亦即對其思想和任務單一含義的解釋)是遙不可及的。”
ps.很想像那個鄉村女子一樣,高中後可以gap一年,隐居山林随心作畫,等技藝娴熟後再進到城市準備考學、自謀生計。
第九部侯麥,此前一直想看沒看成,剛看了新龍門客棧,正好緩緩洗洗眼睛,着實沒讓我失望。本月要進一步了解侯麥了。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8.3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8.4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5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8.4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8.3
25.6.2于盧米埃,時光之鏡影展。
《雙姝奇緣》與侯麥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性吐槽
C+來晚了半個小時。旁邊的人咯咯大笑不止,這樣的影片有大銀幕和互動是正常的,不過還是無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離場,為何要花費五十塊和三個小時的寶貴時間投入在這樣的娛樂消遣中?終于完全被淹沒了,昏昏欲睡。從視聽風格到内容完全無感,斯科塞 ...
《齊澤克》-簡評和劄記
A-正在讀第一本他的書《斜目而視》,再來親眼看看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從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這位偉大的智者。依舊十分親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偉人光環形成的遙遠距離了,他在世卻如同逝世。(容許我胡吹一段)他擁有舉世無雙的極端聰慧和靈性 ...
評分:A-8.0首先,談談标題“1951年的歐洲”。一個時間-1951,标志着戰後重建期的末尾,戰争的問題已經被轉化至次要位置了,無論是羅西裡尼——在拍完“戰争三部曲”後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現實問題——還是其他人都開始從戰争的陰霾中離 ...
簡評
評分:7.9和奧爾米《米蘭心事》、《工作》類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異域風光的魅力-獨屬于意大利的街頭風情和城市景緻,也有着與之對應的人物内心氛圍和情感糾葛。精巧嚴密的情節同紀實性的風格完美融合,戲劇性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蘊釀 ...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80周年紀念-兼評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
公衆号圖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趕在今年此時才觀看羅西裡尼,實在是緣分和命運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現實主義運動開山之作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誕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