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文化,如今看來頗為漠視生命。自己剖開自己的腹部,何嘗不是種殘忍的酷刑。
  切腹不是任何人想切就切,尋死之心不可動搖;家臣鄙視浪人,奉傳統儀式為神聖。戰争結束,主人家沒落,家臣失業變成浪人,在和平的日子裡無人重用,武士們以請求切腹來威脅要錢。津雲半四郎,女兒美保,女婿求女是友人陣内臨死前托付給他的兒子。
  妻子小孩生病,千千岩求女走投無路請求切腹,目的不在于死而在于錢,結果井伊家真就将計就計逼迫他完成切腹儀式。他賣掉了自己的武士刀,用竹刀切腹,最後痛苦地咬舌自盡。
  像千千岩求女這樣的浪人武士,他們非死不可嗎,是什麼決定了他們死亡的命運?津雲認為,但凡井伊家有人傾聽求女的困境,願意為他伸出援手,他們一家就不會走向那麼悲慘的結局。然而救助弱者并非他者義務,全看個人良心。可悲的是整個時代環境,統治政府無能,武士不被雇用且得不到補助,未來沒有出路。
  武士道精神,壓抑人的本性與欲望,舍棄感情與同情心,規訓人成為戰鬥機器。于武士而言,自己的刀等同于靈魂,失去發結相當于失去頭顱、甚至比失去頭顱更嚴重。舍生取義的勇氣值得尊重,但那些理由真的是“義”嗎,值得武士付出生命的代價嗎。不必要的犧牲令人悲痛。
  不禁想起《死神的精度》那個問題:死法是否重要。與其被人砍死不如切腹自盡?死在戰争中,會比被迫死在和平日子裡更好嗎?可結果還是死,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然而在武士道文化的束縛下,過分注重表面形式,反而與應有的精神實質漸行漸遠,他們所謂的勇氣與正義已然變得扭曲。切腹自盡,究竟是源于武士自身的意願,還是社會逼迫所緻?倘若連尋死的目的都脫離自我的意願,這種被裹挾的死亡還能算是自盡嗎。
  千千岩求女,為了守護家人而放棄自己的尊嚴,才是令人敬佩的真正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