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司機畢克崔維斯,後視鏡眼睛特寫。bgm咚咚咚帶感。貝茜曾說看崔維斯想到一位詞曲創作人,是先知與鼓動者,“半真半假,行走的矛盾體。”此描述點明解讀崔維斯人設的關鍵。

  有關崔維斯的行為,并不完全理解。他在街上搭讪一名認為是秘勤局的人,健談的樣子與先前沉默寡言的形象截然不同;想要站起來對抗人渣,獨自一人反複練習;寫給父母的信全是虛假謊言,不會在人前展露真實自我。崔維斯買武器防身,鍛煉身體、對自己說要維持好心情,十分注重健康。日複一日的生活慢慢吞噬生之欲,他的人生全是死亡能量。

  不由得想到《死神通告》充斥着死亡焦慮的健二——古怪,明明人設不算同類,卻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相似的感覺,或許源于社會邊緣人的憂郁與疏離氣質,以及對待異性的異常态度。不論是因為身份還是性格,無法融入周圍環境,都市遊魂。健二與崔維斯一樣遇到一見鐘情的理想異性,在相處過程中戀情告終;後來也同樣遇到不同類型的女性,她們跟無關乎愛的性挂鈎。健二無法滿足欲望,最終親手了斷自己生命;崔維斯也同樣想要殺死自己,在殺進麥修地盤殺掉惡勢力後,對着自己開槍,因子彈用盡而求死不得。

  出租車司機更了解社會狀況,想到蘇州河見證人生百态。查爾斯帕蘭汀競選總統,崔維斯向帕蘭汀提議,當總統就應該好好清理城市惡勢力,帕蘭汀的表情略顯怪異。人民在受苦,我們感同身受——統治階層空喊口号,讓人民統治政府,相當于政府對社會之惡漠不關心,說不好聽的就是你們愛咋活咋活。社會現狀無法改變,個體也依然被關在相同的精神困局中。痛苦根源沒有絲毫變化,談何向好向善。這樣看來,結局不隻是有遺憾那麼簡單,而充斥着濃烈的悲劇色彩。

  性欲望與厭女情緒。看解說提及貝茜與艾瑞絲兩個角色,分别表達聖女與娼妓的符号象征。崔維斯既想拉如天使的貝茜堕落,又想拯救已然堕落的艾瑞絲,真是矛盾又可笑。實則對女性做什麼,全為了滿足自己的幻想,而不考慮對方的意願。看上女人貝茜(這生澀又詭異的搭讪技巧hh初次交談有何志武的既視感),更多的是從性欲角度凝視對方。帶她去看黃色影片,視女性為滿足欲望的性工具,被拒絕則對女性散發敵意與憤怒。在電話中提及送出去但對方未收到的花,實際上根本沒送出去,某種程度他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将自己的情感思緒映射在别人身上,自己覺得寂寞,看别人也覺寂寞。

  在艾瑞絲面前,崔維斯又表現出另一副模樣。女孩艾瑞絲,僅十二歲出賣身體,曾想上崔維斯的車被皮條客麥修拉回去,麥修連哄帶騙半利誘半強迫地讓艾瑞絲替自己賺錢。崔維斯利用接客機會接觸她。所謂嬉皮生活,艾瑞絲不聽從崔維斯的話,崔維斯把麥修給的封口費當作嫖娼費用還回去。後來又與艾瑞絲單獨見面,他謊稱為政府工作,是緝毒警,百般理由勸說艾瑞絲離開。

  崔維斯剪個莫西幹頭,想要暗殺帕蘭汀,但被對方的人發現,不得已逃離現場。然後冒着生命危險襲擊淫窩,幫助艾瑞絲逃脫黑暗勢力,被新聞譽為拯救娼妓的英雄。區區緻命傷。最後他融入人群,繼續當出租車司機。父權社會壓抑女性意識,為解救女性而除掉相對應、代表父權的男性角色——帕蘭汀與麥修。貝茜執着于競選總統的帕蘭汀,艾瑞絲的自由受麥修控制,因而在試圖暗殺帕蘭汀失敗後,轉而将目标變更為麥修。

  這部的風格與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故事發展也出乎意料。一度以為要走反烏托邦式結局,竟意外地理想與浪漫,身受重傷仍奇迹般地存活。後面的内容不覺得僅是崔維斯的幻想。雖然看似有所改變,與前期那個陰郁的他判若兩人,可當他再次通過後視鏡确認眼神,發現他仍舊是原來的自己。在無限循環的輪回中漸漸沉淪,私以為更符合整部影片的主題。救艾瑞絲不是為了對方,隻是自己想要成為救人英雄——不,更确切地說并非想救人,而是想殺人,以暴力方式清除社會垃圾,隻是一種為了自己而進行的發洩行為。鏡頭以外的故事,可能是被逼上絕路的“英雄”癫狂病态的落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