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2
久仰,正好在夏日搭配《憂郁的熱帶》觀看,文字和想象得以具像化。
佳作無疑,值得肯定。(雖然不悶,睡了半小時後重新看;中間還因為吃飯打斷了。)
别樣的公路尋旅探險,既是作為使者的科學考察也是夢的探險和自我找尋之旅。沉浸感很強,觀感不錯。對于一部第三世界新電影而言,完成度較高甚至有些趨于常規封閉了,情節似乎還是有俗套觀念的殘餘在先。對曆史和日記的記載取材,應該說沒有問題,但虛構的演繹有時候過度有時候又落入窠臼。但相比美國式的《與狼共舞》要切實許多了。取景和表演甚至都盡量還原和貼合客觀真實,很想知道是怎麼拍出來的,即便如此似乎仍不夠自然,而黑白的色調也是出于複古的目的?根本上是神秘的超驗力量仍未深刻到主體感知的維度-像《布米叔叔》那樣,而更多僅是停留在神話叙事和曆史寓言的呈現。
核心母題體現在文明初遇的場景,觀念、信仰和認同的差異沖撞。
地理環境上,沼澤和雨林孕育着瘋狂和夢想,對自然的敬畏和禁忌,規矩和方寸。
燒毀亞庫那-自殺般獻祭的行為,不知道為何令我想到鄉愁中的多米尼克,在那個土著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絕無僅有的奇迹和信仰的力量。
站在曆史和現代的斷崖,依舊有輪回和轉機,的确有《百年孤獨》的印記,以及社群中原始而純粹的政治性。包括無夢症和百年孤獨的失眠症也有所吻合。
真幻交織,夢和現實交彙,記憶和遺忘交替。夢比現實更為真實,夢幻和直覺的真實比實證和經驗的準确更高,這是西方人所無法企及的。
兩則故事、兩重時間構成的平行張力,空間和時間重複的即視感。(就像《武士和女俘的故事》)普天之下無新事,一切故事都在反複重演。我曾經殺過你,在40天、40年等等以前,這完全是《小徑分岔的花園》的結尾。
結尾的彩色鏡頭很震撼,無異于“阿萊夫”,隻是依舊略顯生硬,有些說教氣。
很多符号化意象:Yakruna亞庫那,古拉卡圭,豹子與蛇(西方殖民者和土著?)。
維度 ★(1-10) 級别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1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4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1
選角/表演 8.3
25‘7’17
值得二刷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
評分:B+7.8簡評: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 ...
評分:B+7.9蔡明亮的電影序列有着微妙的連續性-于演員、風格、劇情均有體現-交錯編織成孤獨和情欲的奏鳴曲。(詳見其他影評)《你那邊幾點》幾乎是《廣島之戀》的現代版:短暫的邂逅和分别,從此愛上一個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愛上一個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