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費裡尼的電影是直接的、外顯的。因此這裡沒有人物的内在線索可被指出。《舞國》像是部表達更加密集的安東尼奧尼電影,是更五彩斑斓的《夜》,因為沒有花時間在建構人物的心理活動上(反而主要靠對一幕中細節反應的捕捉),得以快速拼接起多個諷刺場景,但終歸都是幽默的、自嘲的。或許亦是聯結的?

2.一個感動的點速寫:
電視台工作人員因為得知金吉是台長的童年偶像立馬為金吉加戲想靠賣弄金吉年華已去的老藝術家人設催觀衆熱淚三番五次“盤問”起金吉的年紀,作為表演者的金吉好像是第一次被問年齡,十分詫異,最後還是沒好意思說出來,隻好回:“老到可以因為年齡引得大家掌聲的年紀。”并且此時畫面上金吉恰好是站在排隊等上台的演出者群體之中,可以說是毫不起眼。看到這突然懂為什麼昆德拉如此推崇費裡尼的晚期作品,為他打抱不平。曾經的藝術家不盼望作為自己獲得大家的銘記而是希望成為在平原上修建大教堂的一份子對公衆有貢獻。電視時代(也是互聯網時代)裡人們對“自我”的沉迷以至于聽不見他者的表達和已找不到姓名的那些修建教堂的工匠們的空己精神的落差是《舞國》的一層主要表達,想不到後面費裡尼竟通過人物之口直接說了出來,“我們不夠把自己看得渺小以至于發現不了生活中的偉大。”
3.一個思考的點速寫:
弗瑞德是個進步人士,在和金吉上台前曾計劃不要表演舊的、尋常的踢踏舞,而是要先開口鄙視一下電視機前的“羊群”,其實就是罵觀衆沒有判斷力,然後再和同是老人的金吉上演高難度動作宣示對觀衆注意力的主權,誰知一排練就搞得自己氣喘籲籲。金吉在臨上場前才和弗瑞德說出心裡話,“那不該是認真的!”自然能判斷的金吉也感到電視機的問題,多次打算離開舞台,但是在電視台長意外地真情流露後卻決定堅持下去,為電視機前的觀衆帶來一個好的表演。而通過電影鏡頭我們看到金吉在努力提示記憶力衰退的弗瑞德接下來的動作,看到弗瑞德臉上的汗水,看到兩人做動作時的不從容,卻都在盡全力演出體面,像是對作品質量的有效追求,不能讓位于fancy word,做到了某種一視同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