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節day6,于天天中影國際
B+8.1
作品本身中規中矩8分,社會價值加0.1分。
應該是第一次看非洲電影,還是女性導演。對曆史不太了解,所以隻簡單介紹一下:故事設置于1961年安哥拉人民獨立戰争期間,MPLA(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領導的反殖政治運動風起雲湧,領導者是導演的丈夫Mário Coelho Pinto de Andrade。
很簡單的情節,二元結構,清晰到堪稱範本。
兩條主線情節交織:丈夫的抗争,妻子的尋親。
監獄内外分隔兩個世界-政治性的,反抗的;生活的,無意識的。而申讨求索的妻子連接起兩個世界,她遊走于權力邊緣卻不得進入。這個女性形象讓人立馬聯想到秋菊,同樣是為丈夫伸冤而進城尋人,然而隻是走進了更大更深的囚牢。
結尾處理比較好,在妻子得知死訊後,兩條線交彙沖撞,而反抗的導火線已經點燃。然而歡慶和悼念并不抵觸,接着是浪濤的畫面(這未免過于直接了,或可以猜到的),小流彙入大河,一切即将拉開序幕。不渲染不說教,也沒有陷入格裡菲斯式的大片決鬥。
ps.有許多二元對子:白人黑人、貧富、生活和政治。
主題:
非洲殖民地也好,所有反殖民、性别、種族的鬥争都是相似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侵略戰争可能略有不同)。秘密結夥開始,如何發展地下組織反抗統治權力(意識形态操控者)。所有革命都是從底層開始的,而且是在勝利後才能被正名,這點不像大規模國家戰争。每場覺醒鬥争都是由小到大範圍的,必須要犧牲許多先知和先驅,星星之火從暗處點燃。對既有秩序-妥協還是放棄幻想,屈從還是反抗,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民族都要面臨相同的問題。
ps.一個政治犯永遠比殺人狂危險,當然如過二者都是就更可怕了。
運動和音樂真是非洲人不可剝奪的天賦。
視聽語言也是亞非拉小國電影的典範,35mm膠片、手持攝影、非職業演員、面部特寫,把紀錄片的質感和叙事結構融合起來。
角色的衣着、環境都可以體現身份和地位,例如男孩們通常赤腳裸身。
監獄的構造類似全景敞視式。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7.8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8.1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4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8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