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A8.4/8.5
雨日,繼《河流》,觀看正應景。(上周剛看完雅克貝克的洞。)
看到第五部蔡明亮,終于有一部能驚豔到我且為其感動和陶醉的作品,五星奉上。
本片帶有科幻和寓言/預言性質,卻又格外深入現實。能否和如何做到把現實與超現實巧妙結合,這往往是最高明和最拙劣作品的分野處。偉大的想象力帶我們飛升,粗鄙的幻想則至多隻能使人沉淪于虛妄。
超現實層面的特色明顯可見于在樓梯間等地插入的歌舞段落,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奇妙跳轉。尤其是二人結尾攜手起舞,很難不想到李滄東《綠洲》中的想象場景(不知道有沒有借鑒),但蔡明亮的處理自然呈現張力而不刻意求反差,在這裡想象和現實擁有同等的重量-甚至前者可以引領後者,而非始終被後者拖拽。
影片對媒介的合成,雅俗交融的呈現,其趣味性和創新性不亞于戈達爾,比蔡明亮上一部作品更是靈動鮮活不少。這次不僅玩花了,觀賞性也提升了,不禁為其想象力拍案叫絕-一切恰到好處,堪稱完美。
然而影片“紀實”的一面同樣深刻。廣播聲和日常場景奠定了本片的紀實性基調,以群衆采訪和新聞報道為開場,以末世般疫情時代的廢樓為時空背景(世紀之交在當時是預言和前瞻,今天看卻恍如前兩年的經曆),一場“台灣熱”和“蟑螂病”以詭谲莫測的步調延展着。
影片以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方式,用外在空間表現出心理空間-甚至是集體潛意識的互動。如上下樓之間的場地構成垂直空間拓撲學,而連通二者的是最現實卻同時極具象征性和張力、甚至是性意味的意象-“洞”。與之伴随的是在地闆上打洞-這個頗有卡夫卡色彩的的動作。其實推而廣之,影片中的動作無一不是如此,切實在生活中,卻又含有豐富的象征性。
影片用最具象的元素表征出氣味、瘟疫、以至情感這些抽象的東西:雨、水、口罩、洞、電話……物附着着欲望,使人栖居其間,廢墟内部成為城市孤獨症的絕佳體現。在閉塞和連通之間,在隔閡與窺探之間,在上升與下降之間……
情欲在廢墟上蔓延生長,相比前作猛烈的性愛場面,顯得更為濃郁也更為暧昧。異化也是同化,人-動物-物融為一爐。
結尾的段落,不僅有前作水漫地闆的鏡頭,還有《愛情萬歲》式的哭泣場面-但這是一種更深沉的絕望和無助。人不僅是在死水中的屍體,更成了陰潮角落裡的蟑螂。
最後,女子如同囚徒被上帝之手提起(是的,剛重溫過《死囚越獄》),二人圍簇着希望和愛、在廢墟中起舞。(結尾加分!!!)
2025.8.27投影儀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4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5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5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3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廢墟中的情欲-攀爬于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的末世寓言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
評分:B+7.8簡評: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 ...
評分:B+7.9蔡明亮的電影序列有着微妙的連續性-于演員、風格、劇情均有體現-交錯編織成孤獨和情欲的奏鳴曲。(詳見其他影評)《你那邊幾點》幾乎是《廣島之戀》的現代版:短暫的邂逅和分别,從此愛上一個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愛上一個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