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那部看了一半的紀錄片,想起來還有一部三島由紀夫的紀錄片。年初通過「流浪硬盤」project拿到後,一直沒看。最近剛好在讀小熊英二的著作,感覺是個契機(且真的在電影裡看到小熊君,靶子丸山真男,還有百歲人瑞濑戶内老尼,大誇'他那一雙眼真的好美')。

接到900号教室演講辯論的邀請後,三島由紀夫願意對話,本身說明他認為雙方是有共同點的——無論是他不放棄争取年輕人,或他認為外界對他傳遞的人格形象和行動理念理解有誤。因此,他并不介意海報上東大動物園「近代黑猩猩」和飼育費100日圓的戲谑調侃。

大半程辯論,圍繞一些「語言」、「詞彙」的定義而展開,唇槍舌劍來來去去,以至于中途有人跳腳,認為話題浮于表面,放标要暴揍三島,上台單挑。

紀錄片得益于TBS留下的現場素材,以修複後的影像,原始畫面還有平面攝影,五十年後對現場派系人馬的追訪,學者名人點評,穿插嵌入,對千人圍觀的這場辯論,制造了綿延至今的持續話題。不難發現,作為運動雙方,他們都渴望對方能加入到自己,又發現隻能從語言對話開始(如同三島最後幻滅于自衛隊員無法動員)。突然出現又離場的「帶子雄郎」芥正彥,以辯論技巧令三島陷入了思索,随著話題深入,雙方似乎發現彼此的相似,似乎要大于它們認為的不同,而三島抛出的天皇論,在座學生顯然無法消受。

這樣的對話,是否達成了共識呢?或許隻聽片名許多人也能猜到:不可能。但至少,他們有真的對話過,而台上學生的松弛感,三島的光環效應,同樣教人感慨,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