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極度自私,且持續自我感動。當假想的泡沫房子被戳破,外界的聲音不符合他的預期就會自爆,符合他預期勉強能順着走下去。年輕人還知道在網上有限發瘋,而電影裡的人隻差把刀架在别人脖子上說,認同我!認同我!

電影裡,托馬斯為了掩蓋自己吸食毒品、偷竊這種違法的事情,用宣教來救贖自己。麗茲把拯救查理作為自己無法幫助哥哥脫離苦難的一種贖罪。艾麗欺負同學、老師,在網絡上公開貶低父母,卻還能塑造成一個渴望父愛、幫助托馬斯回到正軌的真實的青年人。這跟同情霸淩者家庭的缺失,有什麼差别。瑪麗活在回憶裡,希望查理能夠忏悔自己的行為。最糟糕的還屬查理以死亡為借口,行自我合理化為實,在将死之時打擾女兒的生活。被宗教壓抑的對愛的平等,對同性的追求 ,不是在有責任在身的時候,為愛抛妻棄子的原因。

這部電影看似在講真實,其實在宣傳毫無節制的個人主義。你完全可以成為想成為的樣子,但不能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你不能逼别人認同你。查理最後逼着女兒在他瀕死之際,閱讀關于《白鲸》的論文,硬要共同達到超越肉體的本我的思想高度的那個樣子真的很醜陋。最後美式的世紀大和解,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讓這部片子虛僞至極。

如果抛開探讨宗教、同性的種種政治因素,這部電影的内核就是為男性開脫。查理可以為了愛離家出走,托馬斯可以為了身為年輕人該有的“自由”離家出走,為什麼,因為都會被原諒。因為他們身邊的人都是上帝,能夠包容一切的過錯。麗茲和艾麗為什麼不做自己嗎?是因為不想嗎?是因為他們内心是有責任感!而現在這種責任感卻顯得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