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黑战记2》和《哪吒2》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罗》的受众主要是那些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或者思想比较开放的年轻人。但是《哪》的受众是咱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普通的、甚至底层的老老少少。这个角度我暂时还没有看到有人提出来。
【叠甲】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很久了,欢迎讨论,评论区不要吵架,也不要来攻击我,不然直接删 拉黑。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同样地喜欢,不存在拉高踩低,只是客观讲述一个思考的角度。
受众的定位,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基本属性,甚至是内容的呈现。下面开始具体对比:
【亲情与家庭】
《哪》讲述的亲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能够产生共鸣的血缘亲情——我爹,我妈,我妹,我哥......这样的亲情,它是不能选择的,是动力也是枷锁,申公豹对家乡的人那么好,反过来说,他也被家庭的期待束缚在了系统里。

而《罗》讲的更多的是一种师徒情或者友情,然后建立在这之上的亲情。就是我按照自己的观念,选择和这个人在一起,相互信任扶持。它是一种松散的,没有法律和血缘的约束,凭着理智选出来的亲情。《罗》电影里几乎所有主要的人物关系都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我们现实社会中最常见的,或者说如果这样松散的社会结构如果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变成常态,那么会出大问题。

《哪》里有“爹娘不在身边,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样全国统一的话,但是无限和小黑之间几乎没有这种“全国统一”的亲情表达,而是“他是我师傅!好耶我可以把他胖揍一顿!”《罗》里面的人物之间的相处,只有亲情的温馨,没有家庭的框架。如果小黑出事了,无限多半是“他自己能搞定的,我只要看着他做,给他适当的引导即可”这样清清爽爽的支持和信任。
【经济和教育】
《哪》是系统性困境下的众生相,其中有很多“普通人”的面目——我这里说的普通人是指没什么大钱,也没受过什么特别高级的教育,社会地位也普普通通的意思——只想安安稳稳过小日子的陈塘关百姓,小镇做题家申公豹,申正道底下那些考修仙编制的小妖,跟着垃圾导师的研究生鹤童鹿童,有点小实力但没有大野心的石矶娘娘,做体力劳动拿最低工资的土拨鼠。《哪》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就是它真的切中了生活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里那最迫切、最现实的挣扎——这个社会的结构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的世界中到底有没有哪吒和敖丙这样“你pua我 我就干你”的革命精神?

而《罗》里面的角色,没有任何人是普通小市民——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地方口音,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经济困难,没有任何人玩忽职守,没有任何闲散混子,所有人都非常“受过教育”。大家记得哪吒那个房间吗?高级庭院,全屋智能系统,各种豪华的设备,《罗》展示了这样的面貌,不是说这就是错的,而是说“为什么哪吒有这样的实力?”这不是《罗》这部电影的重点,因此没有切中看电影的“绝大多数底层大众”心里的那个“点”。

你会发现,《哪》里的同事,领导无量仙翁、前同事申公豹、高级打工人鹤童、普通打工人捕妖队、秘书鹿童、实习生哪吒,合作方三龙王......所有的人,他们心中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小心思,各怀鬼胎,随时准备新的合作或者跳反,“又有哪一个不是活在自己的无奈里,各有掣肘”——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所以《哪》在故事上显得有些纷乱,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又要和身边的同事斗智斗勇——这实在是又真实、又好看。

再说一遍我两部电影都很喜欢,只是觉得把两部电影从【呈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呼应】这个角度拿出来比较很有趣。
《哪》的受众更广(不是《哪》电影本身就更好的意思!)大家是看得出来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说明。四月份我去一个十八线小乡镇去拍油菜花,真的是没有什么商场和娱乐的那种郊区,发现那里的景区摆满了魔童哪吒的各个角色的立牌,还有cos服和两块钱一碗的藕粉......我真的震惊了🤯我外公外婆那种上了年纪几个月不出家门的老人都去电影院看了。《哪》的观众基础真的太广泛了,它的内容实在是很普适,社会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可以看出自己的感悟。
相对应的,《罗》里面所体现的价值观、信息、社会关系更理想化,甚至可能是更聚焦精英的(可能“精英”这个词就有点难听......但我也想不到别的可以描述的词了),它的“价格”要“贵”一点,也更少见一点,缺乏普适性,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只是——
做《罗》,就别看到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们玩时,酸他们的票房人气;
做《哪》,就别事后反悔说“那我也有自己的艺术表达呀”。
打碎了牙请自己往肚子里咽。别说谁更好,也别说谁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