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CGV電影院。開場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看,友說:現在關于世越号還能有什麼表達嗎?我說:從描述看應該是對“創傷”的描繪吧。确實如此,這部電影并沒有超出我們的想象,描繪了一種關于創傷與療愈的可能(與否)。但是,一個半小時的觀影中,韓江在關于濟州島大屠殺的小說《永不告别》中的一句話一直回蕩在我腦中:“死亡怎麼會如此生動?”

起初很難理解片名為什麼叫《接力賽》,明明在世越号慘案中救援了多人的金東洙是一位天色未明就出門的孤獨跑者。越看越明白了“接力”何在:十年過去了,創傷在延續,無法結束,無法忘記,也無法獲得理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金東洙隻能用自殘和摧折生理極限的方式勉為苟活。

作為濟州島原住民,他妻子的父親則是1948年“4•3濟州島大屠殺”的受害者,由此,世越号慘案勾連起另一樁更深遠的曆史創痛。片中兩度出現大屠殺的問責與紀念活動,妻子崩潰痛哭地控訴:“在我出世之前,我的父親就去世了。我常暗自埋怨為何我的父親不是戰争英烈,不然我就可以享受烈士遺屬的福利。直到我知道了真相後,我隻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在此終結。”

1948年的四月,2014年的四月,創痛形成回環相互連接,崩潰與眼淚,穿過文化和疆界的隔閡刺激着我,于是我也感到深重的創傷被激活了。好痛,好累,我在黑暗中默默流下眼淚。

療愈是可能的嗎?有一些嘗試出現過,承繼父親的意志選擇成為消防員的女兒,一次一次沉默的奔跑。2024年的四月,為了紀念在世越号慘案中離去的生命,金東洙跑完了學生們在濟州島春遊中計劃的路線——或許隻有在這種意義上,創傷有被療愈的可能,不會過去,不被忘記,但是可以被承接,被傳遞,就如韓江為另外一樁曆史慘案描摹的精神狀态:永遠不做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