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情懷給10分,西弗100。
就用這部“史上最爛導演”的傳記片紀念西弗第100部電影吧。
大概在去年6月,心血來潮開啟了一個關于“觀影/閱讀”的所謂“西西弗斯”計劃,原本以為看100部片子頂多也就花個半年時間,沒想到400天過去了,才堪堪完成。再次證明了我的拖延和自不量力,與懶惰和命運的博弈或将是我一生的課題。這部片子是研一上電影理論課時mark的,拖了5年才看完,不勝唏噓。
關于電影,有篇長評寫得真好:“上帝給了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沒有給他一絲拍電影的才華”, “人們總是稱贊‘屢敗屢戰’的精神,卻不喜歡‘屢戰屢敗’的結果”。人啊,就是如此,渺小、孱弱、窮盡一生尋找着所謂意義,總是自不量力地與上帝和命運抗争,或許盡頭不過空空如也。ED伍德無疑是個奇人,他一生所拍皆是爛片,但其精神卻激勵了無數後輩。他仿佛導演界的堂吉诃德,為了虛無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發起沖鋒;又仿佛電影界的西西弗斯,不知疲倦地推動着毫無結果的命運巨石。
蒂姆伯頓刻意使用黑白片+傳統的運鏡手法去營造好萊塢黃金時代末期的年代感,片中質感粗粝的角色對白和宏大的交響團配樂運用更是點睛之筆。
影片講述了ED伍德拍攝兩部經典大爛片《忽男忽女》和《外太空計劃9》的前因後果,從如何陰差陽錯變成導演,被投資人要求3天寫出一部劇本,到怎麼忽悠各種甲方和演員,攢齊班底開始拍攝,過程充滿坎坷離奇和荒誕。影片對兩部電影的還原簡直吹毛求疵,如《忽男忽女》中為影迷津津樂道的女主起身遞毛衣的場景:


再比如,《外太空計劃9》中的的女吸血鬼形象:


以上,從電影角色形象到場景布置都可以以假亂真,其他配角也是如此,可謂煞費苦心。
其實本人一直對約翰尼·德普的演技不怎麼感冒,但不得不說,本片中depp對伍德的角色的诠釋很令人信服。伍德是一個純粹的、樂觀的、毫無才華甚至有些傻裡傻氣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對電影滿腔熱愛但卻籍籍無名小夥子要在卧虎藏龍的好萊塢混出名堂是多麼困難的事,我想每個心懷導演夢的編導畢業生和北漂藝術家應該都有體會。
ED伍德是一個堂吉诃德式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他才華平庸是個無可辯駁的事實,他的人生從不是爽文叙事,沒有驚喜反轉,沒有絕地反擊,沒有苦盡甘來。他一生創作頗多,但毫無疑問都是爛片,他拍攝的電影從各個角度來看都很平庸。他的偶像是大師級導演奧遜·威爾斯,但他窮盡一生也沒有觸及任何電影大師的高度,他晚景凄涼,窮困潦倒,郁郁而終。
但伍德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他的偉大是精神層面的,是所有曾感受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品嘗過命運苦果的追夢者們都能理解的。上帝給予我們熱愛,但沒有給予我們才華怎麼辦?——
“醒醒吧,你不是幹這個的料!”
“别做夢了,找個班上,踏踏實實過日子”
“你不行,根本吃不了這碗飯,進廠打螺絲吧”...
這些司空見慣的諄諄教誨和呢喃低語從小到大萦繞在每個追夢者的耳邊,或許這是真話、是實話,或許說這話的人心懷善意,或許他們是對的,然後呢?然後我們就要這樣放棄夢想、放棄自己的熱愛,渾渾噩噩一生嗎?沒有标準答案,但艾德·伍德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就是幹,一直幹到死。
還要說什麼呢? 面對命運,伍德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至少拍出來了,B級片、A片、爛片、低成本電影, 一部、兩部、三部...
他頂着一世罵名,踐行了自己的熱愛,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他或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是面對殘酷的命運,他可以驕傲地挺起胸膛。
這一點,蒂姆·伯頓懂,拍過《喜劇之王》的周星馳懂,說自己喜歡《忽男忽女》的大衛·林奇懂,每個追夢者都懂。
那就幹吧!像伍德一樣,像堂吉诃德一樣。吹響号角,繼續沖鋒!管它前面是風車還是敵人。
繼續閱讀,繼續觀影,繼續書寫,繼續追尋。保持樂觀——哪怕是盲目樂觀,新計劃開啟:
堂吉诃德計劃:半年内看100部電影/閱讀20本書籍,并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