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表演者像标準的早期電影場景一樣在畫面上移動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表演者移出了畫面。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舉動,它真正像讓-雷諾阿一樣延伸了畫面。
Delezue 曾提出 "無限外框 "這一藝術策略。這不是電影本身,而是現實,電影畫面隻是抽象現實部分的一個窗口。
100 年前,人們竟能從電影發明的這樣一個環節中感知到電影的這種自我對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偉大的作品
當表演者像标準的早期電影場景一樣在畫面上移動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表演者移出了畫面。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舉動,它真正像讓-雷諾阿一樣延伸了畫面。
Delezue 曾提出 "無限外框 "這一藝術策略。這不是電影本身,而是現實,電影畫面隻是抽象現實部分的一個窗口。
100 年前,人們竟能從電影發明的這樣一個環節中感知到電影的這種自我對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偉大的作品
回憶,是因為梅卡斯與早期影像之間那種敏銳的觸感——剪輯、曝光、人物——那是通向他“詩影”(poesis)的鑰匙,是使這些影像鮮活、并賦予其靈魂的源泉。如果說《日記、素描與筆記》(1968)是梅卡斯“攝影筆”(caméra-stylo ...
在天才導演溝口健二去世前三年、《雨月物語》(1953)之後一部拍攝,但同年上映的《藝伎》(1953),若将其置于溝口此一時期的創作脈絡中來看,是一部頗為詭異的作品。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帶有溝口風格卻顯得靜滞的電影,其中他标志性的長鏡頭 ...
在鋪天蓋地地評論界給畢贛冠以塔可夫斯基似的影像的時候,這讓我些許有了很大的詫異,畢竟塔可夫斯基的影像是那麼的私人而又親密,更準确地說隻能複刻不能模仿。最後的整體觀感也是這樣,除了在極少關鍵瞬間,如水滴在桌面蔓延對飲《鏡子》裡窗戶上水 ...
一些西方評論家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日本版的《包法利夫人》,但兩者僅在自殺這一細節上有所呼應。另一方面,我們更應将其視為在更廣闊、更根本的文化語境下的産物——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占領,以及《羅生門》(1950)去年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這些事 ...
我總是喜歡把這部影片與勞倫斯·奧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較。作為讓·科克托的首部長片,他将其他藝術形式(如詩歌、裝置藝術)中的沉重感剝離,提煉出其精華,注入到《美女與野獸》(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場景幾乎完全沉入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