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采訪,謝謝伯格曼的《秋日奏鳴曲》讓我認識到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演員(即使她早期那些好萊塢的格調在于伯格曼合作的時候非常不和,但她有趣豐富的靈魂與Liv一起配合奏出了完美的一部電影)。
前半部分都在讨論對好萊塢的追求,終于到了後面讨論到了伯格曼與雷諾阿的“網”。看來她本人在當初還是蠻期望去演,但依然保留着自己的那一風格與倔強,後半部分觀衆問答有些無聊。CC秋日奏鳴曲材料(她居然會這麼多語言
大明星采訪,謝謝伯格曼的《秋日奏鳴曲》讓我認識到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演員(即使她早期那些好萊塢的格調在于伯格曼合作的時候非常不和,但她有趣豐富的靈魂與Liv一起配合奏出了完美的一部電影)。
前半部分都在讨論對好萊塢的追求,終于到了後面讨論到了伯格曼與雷諾阿的“網”。看來她本人在當初還是蠻期望去演,但依然保留着自己的那一風格與倔強,後半部分觀衆問答有些無聊。CC秋日奏鳴曲材料(她居然會這麼多語言
它在結構上更接近貝拉·塔爾1979年的第二部電影《電影馬克思主義》(CINEMARXISM),并延續了他1978年首作HOTEL MAGNETIZ中那種不可遏止的對白和結尾獨白的特征。我在塔爾的所有影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延續性:盡管 ...
《牧師的遺孀》講述的是一位牧師個人成長的故事。三十二年後,另一位偉大的導演羅伯特·布列松創作了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相關的故事——《鄉村神父日記》(1951)。這兩部作品在結尾都浮現出一個十字架的意象,引領着電影走向一種超驗的層面。德萊葉 ...
對于像溝口健二這樣的導演,正如安德魯·達德利所說,“作者”(auteur)之于“場面調度者”(metteur en scène)的類型,也必須依賴部分“場面調度者”的特質——也就是說,對于他而言,劇本的平衡性至關重要,隻有這樣,他對 ...
《お遊さま(Miss Oyu)》(1951)确立了溝口健二電影攝影上的“靜止”與“沉穩”風格(攝影師換成了宮川一夫),從《祇園囃子(A Geisha)》(1953)開始,溝口形成了一種類似《麥秋》(1951)那般的“輪回”結構,并在 ...
回憶,是因為梅卡斯與早期影像之間那種敏銳的觸感——剪輯、曝光、人物——那是通向他“詩影”(poesis)的鑰匙,是使這些影像鮮活、并賦予其靈魂的源泉。如果說《日記、素描與筆記》(1968)是梅卡斯“攝影筆”(caméra-sty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