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真是天才,不同導演如黑澤明,伯格曼,戈達爾早期作品都充滿了稚嫩感,唯獨塔可夫斯基無論早期中期後期部部精品,這一部《伊萬的童年》更是将戰争的摧殘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讓原著文學煥發第二青春。

不同于羅伯特布列松的《鄉村牧師日記》那如此“忠實”地改編,這一次塔可夫斯基選擇的改編是大膽的也是發揮了熒幕藝術的獨特,讓電影不再成為文學的附庸,而是獨立于其他藝術再發揮出其出色的魅力。

塔可夫斯基的攝影師Vadim Yusov就劃分了兩類導演,一類是緻力于利用熒幕的彈性與潛力電影本身的藝術,而第二類則是認為演員能主宰一切,他們的表演能讓觀衆積極的參與進電影的世界,而塔可夫斯基都不是,他是通過環境,自然的視點,那些生活所常見的物質熒幕再現後顯得更加生動吸引人,這點需要極大的氛圍環境掌握能力,而塔可夫斯基做到了。不僅是做到了HE KILLS IT 在改編上還甚至加入了夢境中戰前世界的對比,在嚴絲合縫中讓觀衆真正了解了戰争的殘酷。但Mise en scene的功勞也不可小視,如白桦林那栩栩如生的白色塑造給了觀衆一個實質,質感的世界還有那被洪水毀滅的樹林象征一種損失,無時不刻這部電影都透露着完美無缺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