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我英語老師Michael一起看的。
政治諷刺片,在冷戰期間拍攝,處處展現導演對美國資本主義,與蘇聯當時逐漸走向修正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态試探。結尾的表演堪稱一絕。
但唯獨缺點,女性在這部片子中隻成了權貴的玩物,女性形象的缺失,讓此片難以造就其政治上更為激進的立場,反而更像走向了一種傳統“反美”又或是帶有“反政治”傾向的結尾。似乎将這些意識形态都抛出來諷刺,而卻沒有一個自己主導的立場存在,這在我看來,是庫布裡克的一種妥協與膽怯。
下午和我英語老師Michael一起看的。
政治諷刺片,在冷戰期間拍攝,處處展現導演對美國資本主義,與蘇聯當時逐漸走向修正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态試探。結尾的表演堪稱一絕。
但唯獨缺點,女性在這部片子中隻成了權貴的玩物,女性形象的缺失,讓此片難以造就其政治上更為激進的立場,反而更像走向了一種傳統“反美”又或是帶有“反政治”傾向的結尾。似乎将這些意識形态都抛出來諷刺,而卻沒有一個自己主導的立場存在,這在我看來,是庫布裡克的一種妥協與膽怯。
它在結構上更接近貝拉·塔爾1979年的第二部電影《電影馬克思主義》(CINEMARXISM),并延續了他1978年首作HOTEL MAGNETIZ中那種不可遏止的對白和結尾獨白的特征。我在塔爾的所有影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延續性:盡管 ...
《牧師的遺孀》講述的是一位牧師個人成長的故事。三十二年後,另一位偉大的導演羅伯特·布列松創作了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相關的故事——《鄉村神父日記》(1951)。這兩部作品在結尾都浮現出一個十字架的意象,引領着電影走向一種超驗的層面。德萊葉 ...
對于像溝口健二這樣的導演,正如安德魯·達德利所說,“作者”(auteur)之于“場面調度者”(metteur en scène)的類型,也必須依賴部分“場面調度者”的特質——也就是說,對于他而言,劇本的平衡性至關重要,隻有這樣,他對 ...
《お遊さま(Miss Oyu)》(1951)确立了溝口健二電影攝影上的“靜止”與“沉穩”風格(攝影師換成了宮川一夫),從《祇園囃子(A Geisha)》(1953)開始,溝口形成了一種類似《麥秋》(1951)那般的“輪回”結構,并在 ...
回憶,是因為梅卡斯與早期影像之間那種敏銳的觸感——剪輯、曝光、人物——那是通向他“詩影”(poesis)的鑰匙,是使這些影像鮮活、并賦予其靈魂的源泉。如果說《日記、素描與筆記》(1968)是梅卡斯“攝影筆”(caméra-sty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