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2月12日,播出了一個半月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落下帷幕。這部由關心則亂同名小說改編的宅鬥劇,播出期間話題不斷,收視率一路飄紅,豆瓣最終拿下7.5分,再次力證芒果台“基爆偶不爆”的神奇定律。
口碑與收視雙雙飄紅,以素淨淡雅美學聞名的《知否》描繪了令人心馳神往的宋人生活。在這部聚焦宅院生活的劇集裡,有垂涎欲滴的樊樓吃食、典雅平正的家居住宅、人聲鼎沸的市井風貌,還有焚香插花的仕女生活。尤為觀衆稱贊的,是《知否》以盛家六庶女盛明蘭為引線,描摹超30個性格各異的鮮明人物。在“宅鬥”主題中,他們的命運彼此交織影響,最終完成一幅生動有趣的“清明上河圖”。

“小紅樓”是《知否》所獲贊譽。事實上,操刀《知否》的侯鴻亮團隊正以擅長人物群像戲著稱。從早期山影時期的《溫州一家人》《闖關東》《戰長沙》,到如今正午陽光《僞裝者》《大江大河》《知否》《琅琊榜》系列、《歡樂頌》系列,“國劇門臉”跨越年代、軍旅、當代、抗戰、古裝等多個題材,貢獻出一部又一部鮮活可感的群像劇。
在描摹人物群像日益成為優質劇集“标配”的當下,“國劇門臉”有哪些成功秘訣需要挖掘,又有哪些經驗可以成功平移?即日起,【鋒芒智庫】推出“解碼正午陽光”特别企劃,從選題立意、劇情走向、人物塑造三個層次,探讨人物群像戲的内在規律。系列第一篇,将從侯鴻亮團隊的家國叙事入手,探讨宏闊背景與人物群像的藝術關系。
以家庭為叙事基點,呈現鏡像生活本應有群像質感
被譽為國劇金字招牌,自山影脫胎而來的正午陽光,深受傳統影視劇創作“家國叙事”傳統影響。傳統“家國同構”式社會文化格局雖然在網絡時代遭到沖擊,但家庭依然是組成社會的基礎因子。從《知否》往前看,《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等以家庭為叙事基點;往後看,《都挺好》也是從家庭出發,來描摹新時代的家庭沖突與和解。
家庭,是正午陽光來呈現鏡像生活的切入點;為了展現特有的價值觀、熱門議題,引發情感共鳴,搖曳生姿的人生百态本就需要群像戲來承載。

與以往爾虞我詐的宮鬥劇不同,“打斷骨頭還連着筋”的親緣關系,讓“宅鬥”要掌握火候和尺寸,有着既保全自己、又打敗他人的鋼絲繩藝術——劇中的盛明蘭,早期明哲保身、謹小慎微與後期的智計百出有鮮明對比。用盛明蘭為引線,以“後院讨生活”的宋代女性為主角,《知否》描摹了顧、盛、齊、賀、王等多個宋代官宦家庭/家族的生活。
不谙世事的如蘭、利欲熏心的墨蘭、遺憾終生的齊小公爺、浪子回頭的顧二叔、是非分明的盛祖母……用一幅徐徐拉開的宋代人物畫卷,《知否》試圖描摹高門深院裡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其中有人情練達的世俗描繪,有朝堂與官宦的細緻描寫,還讴歌了庶女守護親情與愛情的勇敢無畏。

《知否》之前,正午陽光還以《歡樂頌》系列甩掉了“隻會拍男人戲”的帽子,通過都市同租女性的生活刻畫,完成對現實議題的影視呼應。原本出身在不同階層的5位都市女性,一同合租在22樓,組成了臨時意義的“大家庭”。其中有在外企實習的乖乖女,有立志在上海立足的職場新人,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白領麗人,還有不學無術的富二代等。
同處22樓,卻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歡樂頌》用以點帶面的方式,描摹了社會分層之下的人物群像,最終完成了對愛情與金錢關系、社會階層固化、原生家庭影響命運的多元時代命題探讨。
還有尚未問世的《都挺好》,改編自阿耐小說的該劇也是一部家庭群像戲。在家庭獨裁者母親去世後,自私自利的父親,愚孝的大兒子、媽寶的二兒子、重男輕女下與家庭決裂的三女兒,上演了一場新時期下家庭觀念的交鋒。
從史詩風格出發,群像戲是宏大主題的天然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裡,國是擴大了的家,家是縮小了的國,如同成龍在流行歌曲《國家》所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通過家庭的悲歡離合來寄寓民族與國家的興衰更替,是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叙事方法。為完成民族、國家的宏闊叙事,家庭乃至家族的榮辱起伏自然是人物衆多的群像戲。
無論是山影時期的《溫州一家人》《知青》《闖關東》,還是正午陽光時期的《北平無戰事》《溫州一家人》《大江大河》,宏大主題與史詩風格,就是侯鴻亮團隊的鮮明标簽。盡管時代迥異、主題不同,但在不同背景下塑造個性化人物群像,山影及後來的正午陽光駕輕就熟。

早年問世的《闖關東》,以主人公朱開山坎坷的人生及家庭遭遇為縮影,試圖再現清末民初山東農民向東北遷徙的曆史畫卷。作為世界移民史上的人口大遷徙,闖關東自清初開始、在清末達到高潮。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雲湧、吏治腐敗盜匪橫行是其曆史背景,為謀生活,兩千萬山東人踏上了“闖關東”之路。
影響深刻的時代巨變如何書寫?《闖關東》把朱開山家庭遭遇鑲嵌在曆史鏡框中。劇集描摹了多個鮮明的人物——“和”為貴、“義”當先、“情”為重的朱開山,深明大義、寬厚體貼的文他娘,老實顧家、懦弱自私的老大傳文,勇武剛烈、敢闖敢拼的老二傳武,以及聰慧過人、心思活絡的老三傳傑等。通過描繪不下百人的草根人物,《闖關東》完成了個人、家庭、曆史和民族國家叙事的統一。

以家庭群像戲來作為曆史的橫切面,來展現時代風貌與曆史變遷,也是《溫州一家人》的拿手好戲。以“溫商”來為改革開放立傳,《溫州一家人》有中國商人的奮鬥史:農民出身的周萬順背井離鄉,曆經人生起伏終成石油商;女兒周阿雨13歲被送到國外,憑借雙手成為中國海外商人的成功代表;兒子周麥狗從賣鞋到賣眼鏡,在商海中幾經浮沉——把風雲變幻的曆史根植在溫州精神的地域文化中,通過一方水土的人物展示,《溫州一家人》塑造了改革開放先行者的形象。
還有2018年大受好評的《大江大河》,以曆史轉型期平凡人物的跌宕人生為切入點,描摹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人物群像覆蓋了從工人、農民、個體戶到企業主、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等,達到了個人命運和時代風貌的融合。
結語
從劇作的立意來看,從家庭群像出發、描摹生活鏡像、抒發家國情懷是侯鴻亮團隊的鮮亮底色。其中有《闖關東》的民族史詩、《戰長沙》的家國抉擇、《溫州一家人》的時代精神、《大江大河》的曆史巨變、《歡樂頌》系列的階層白描、《知否》的家庭生活等。
一方面是表達家國情懷需要描摹人物群像,另一方面是人物群像已成為山影、正午陽光表達藝術情懷的慣常藝術手法。盡管題材各異、主題不同,但在接連不斷的藝術實踐中,侯鴻亮團隊已經成為群像劇的“專業戶”。
以閨閣生活延展到後門大戶,從世俗民情到廟堂争鬥,《知否》的群像戲彼此交映,最終成為運筆如神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