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人深刻印象的一定是画面。
整个观影过程仿佛是在阅读一册印制精美并色彩缤纷的绘本。
所有的场景包括郊外的树林、城镇的建筑、房间的陈设、人物的衣着统统都是明快的儿童画的颜色。
小主人公乔乔幻想出来希特勒的形象带有明显的漫画特征;好朋友小胖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真人版的动漫;母亲鲜艳的口红和着装,当然更突出的是那一双带着孩子气的皮鞋,不仅是串联情节的关键,且极具视觉冲击。
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作画册的彩页来欣赏,从静态的角度,电影已然令我们的眼睛极度舒适。
漂亮的画面一定是好绘本的前提,但光有画面是不够的,要让孩子喜欢,大人共鸣,故事要过硬,主题要明确,电影比绘本要复杂的多,这些基本的要素就更不可或缺。
你可以把该片定义为一部反战影片,这个没有问题;看成是一部亲情片也不错,母亲的形象鲜明而高大,寡姐对这一角色的演绎非常出彩;说它是一部励志片也可以,小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否定之否定的与自我进行斗争而且打赢了;甚至它还是一部青春片,男女小主人公的互动和对白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两人最后相对而舞的镜头完全可以用“经典”来形容。
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被战争所裹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战争的摧残。
说起战争喜剧片,突然想起那部经典的国产片《三毛从军记》跟这部片子倒是有一比,同是孩童视角,《三毛从军记》似乎搞笑、幽默、讽刺的成分多一些,其表达的主题也很深刻却没有这部片子沉重,两部片子都具备漫画风格,《三毛》更成人一些,而这部《乔乔》却给人更多的童真和温暖。
它更像是一部童话。
用童话来讲故事有一个特点是即使主人公遭受了厄运,你也不会过分难过,因为童话追求的是故事性而不是真实性,所以观者的代入感不会太强,但你得承认童话的教育功能却是强大的,本片就教育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偏见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一个十岁的小男受到纳粹思想的深刻影响,对犹太人形成了严重的偏见与敌视,直至亲自与一名犹太女孩面对面交往加深了解,后来又经历了有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身份的母亲的遇害,并亲眼目睹到战争的残酷,其思想的转变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认清纳粹仇恨教育的真面目需要刻骨的经历和时间,最终他懂得了爱与给予的力量,明白了自由的可贵。
难说这部电影大获成功,但其夺目之处显而易见,将人类爱与偏见的斗争这一重大命题通过孩童的视角去观察,营造一种童话般的轻松气氛来表达,真正做到了举重若轻,反观我们的有些文艺作品是分不清轻重,盲目拔高,勉强煽情,为赋新词强说愁,最终给人的感觉是南辕北辙。
路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