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大胆的把影片基调放成了黑暗,使其与大部分的漫改片拉开差距。托德菲利普斯打破了以往情节驱动型的特征,而是选择了没有规则和界限的人物驱动叙述方式,这常见于文艺片,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情节能更好的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由此可见其的特殊,包括视听语言在内并不像是一个简单的超英片,而是像一个反类型的文艺片。
该片在视听语言方面段落是极其出彩的,尤其是道具中镜子的使用。一般电影中的镜子都是象征着事物真实的一面,而影片的开场就是小丑在镜子前化妆,一个推镜头从全景推到特写伴随着背景音中广播说的老鼠,垃圾在之后下一个场景就是亚瑟被一堆青年打,躺在街道上,第二处的镜子是在地铁上杀完人后在厕所的独舞,这时小丑在他心里已经占据上风,在最后他站在镜子对面看着自己更像是一种杀人的仪式感。对于视听来说,该片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个是长焦镜头,电影中多处运用到长焦镜头再变焦,这让小丑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另一个特点是声画对位,在开头有一处,另有一处是小丑在家里模拟上脱口秀的台词,此处的声音和画面节奏完美融合凸显小丑的疯狂加上灯光的修饰。《小丑》的风格整体偏暗,对于灯光来说也是一样,依据光的变化能够将影片分为两大部分,变成亚瑟在地铁杀人前和杀人后,亚瑟杀人前对于人物的光大多都是阴阳脸和电梯里的全黑脸,地铁杀人时光不断闪烁暗示我们将会发生什么,提升悬疑气氛,渲染紧张感,亚瑟杀人后亚瑟的人生仿佛都被“照亮”了,演讲的时候光会直接打到正半身,弑母之后光是照在全脸上,还有跳舞的时候的顶光,镜头同样也是,当人物是亚瑟的时候会采用部分手摇摄像来表达人物的犹豫和徘徊,当人物变成小丑是通常会伴随升格镜头和冷静的广角定点拍摄,还有仰拍来表达人物的癫狂。小丑赋予了亚瑟别样的人生,让他觉得“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是错误的,它像一束光,照进亚瑟的人生,掀起一阵疯狂。该片对于构图方面大多采用的是拱形的设计,亚瑟拼命的想走出拱形桥构图的束缚可是做不到,每次他都是奔跑的,铁栅栏出现了五次,每一次都是亚瑟性格的转变,情绪的每次递进,在最后的对峙过程中,人物对话大多都是直接越轴拍摄,表达了人物极端对立和小丑的疯癫。
对于电影结构来说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部很像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的片子,对于角色上其实更偏向《出租车司机》,这可能因为马丁斯科塞斯的缘故。结构上通过视听能够不难看出分为两部分,每次困难挫折都是递进,从被小孩打,被公交车上的母亲责备,被投诉扣薪水解雇,母亲的不理解,再到地铁上被人打和找韦恩无果之后,最后在知道都是母亲的错之后,他唯一的精神壁垒也被摧毁了,也就是内心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再加上对他梦想的践踏,他升华了,变成小丑,结构上很标准。对于角色而言,小丑不再像原著漫画中的小丑,他像是一个象征,像《V字仇杀队》那种象征,而不是《自杀小队》中的粗粝和《黑暗骑士》中的疯狂和隐喻。我们更不应该把他当小丑看,亚瑟他知道自己的狂笑症的严重,所以他极其的自卑,所以他分裂出了另一个人格也就是片中的黑人女孩,那是她内心中的导向,是他的幻想,是他对自己的肯定,亚瑟唯一一次笑而且面向镜头的时候就是在他杀人后得到黑人女孩的认可时,但是当他跳脱出幻想后,他也不得不要面对现实,小丑在片子中颇具魅力,他的舞蹈让我想到了《阿飞正传》中阿飞的舞蹈和《燃烧》中女主的手舞,我认为小丑的舞蹈是综合这两个的,既有着阿飞的迷茫和对自己肉体的自恋,也有燃烧中女主的向往自由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他跳舞的时候都是大提琴的嘶鸣,还有在亚瑟化妆的时候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这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这些使得人物更加的抽象化和神秘惊悚,当《摩登时代》的《smile》出现时我就知道小丑这个故事注定是个悲剧。
《小丑》在另一方面可以说是解决了《黑暗骑士》的一个迷,就是小丑的恶究竟是怎么来的,导演把这个归结到母亲的遗传和社会的不公平,其实这相反的削弱了小丑之后的癫狂,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反政府主义者,这个设定很像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包括表演的手势也极像,这算是一种致敬吧。这部片子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能感觉出导演想要去表达阶级矛盾,但是亚瑟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他去反抗社会不具备共性,如果这种精神病都这么做那哥谭市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蝙蝠侠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还有一点就是我认为导演不应该借用托马斯韦恩和布鲁斯韦恩的名号,这简直就是要告诉观众,我杀了蝙蝠侠的爸妈,如果真的想要去表达,应该不用漫画里的名字。整部电影对于阶级矛盾这一点我认为比不上《燃烧》深刻。威尼斯金狮奖可能过誉了,但他依旧是漫改片中和《黑暗骑士》并列第一的位置。很多人会关注菲尼克斯的演技,并且去对比和希斯莱杰哪一版小丑演的更好,我认为这是比不了的,首先是希斯莱杰刚出场就已经是一个小丑的形象了,而杰昆则是从一个精神病人变到小丑,这是两个状态下的小丑,可以说小丑更像是黑暗骑士的小丑角色的前传。其次说表演的难度,我觉得表演的难度是一样的,杰昆要演出joker的悲伤和人物的转变,莱杰要演出小丑的聪明和疯狂,疯狂要比悲伤难演,可是杰昆是一个情绪的明显递进,所以就扯平了。同时导演在表达方面也有不一样的做法,菲利普斯更多把小丑放在自己的世界里,强化自己的内心冲突而不是和外界的冲突,这是很机智的做法,而诺兰则是用蝙蝠侠的进行对比,这有助于演员本身进入角色的深度,我站希斯莱杰,但是“自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这句话确实退伍了。小丑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构图配乐方面是我非常喜欢的点,他中间有好多的配乐,比如《slap that bass》《smile》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爵士乐,和亚瑟戏谑的人生也很相符。亚瑟对梦想的追求是近乎痴迷的,我曾经也想做一个喜剧演员,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这东西还真的蛮难的,亚瑟的付出并没有获得回报哪怕他只是一个精神病,大笑过后都是谩骂和鄙夷,每个人的语言中透露着锋利的刀子,一下一下的划着亚瑟的脸,给小丑画上浓妆,就这样,小丑诞生了,这大概就是黑色幽默吧,他的出世是踩着掌声出场的,他变成了领袖般的人物,最后他站在车上,用手拉开笑脸,双手张开,像耶稣一样。“Let us put a smile on their face!”
小丑是社会大环境中易使人异化的因素的集合,是象征社会黑暗,政治腐化的符号。被人践踏的社会地位,几乎为零的社会关系,混乱位置的亲情纽带,遭人鄙夷的病症,被人嘲笑的理想这些都像化学池里的药剂,小丑就在这样的大染缸下完成了蜕变。人性与社会、真实与荒诞、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影片中通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终于交织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