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院线公映首日就去看了,实在是太喜欢是枝裕和。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从影院一直到回到住处都抑制不住想哭的冲动。有时候多么喜欢一部电影,但是却说不出如何喜欢。看影评人分析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常用的技术手段,引发的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我只觉得不达我意。我喜欢是枝裕和自己的那句话,“这是一部只送给自己的宝物”。

     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直接与人产生的共鸣是无法与另一人说的。《小偷家族》里有句台词:只有不能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会去上学。当时立马联想到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同样是被父母遗弃,这里却温暖多了,祥太、友里至少遇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至少有人为他们编织这样的谎话。最喜欢的树木希林奶奶,已经是是枝裕和电影里的奶奶专业户了,每次看到她就会想起我的姥姥,慈祥,有趣,美丽。去海边郊游那段是整部电影最明快的时光了,奶奶望着一家人的背影,轻轻地说出了:谢谢。就像电影最后祥太望着追过来的大叔,默默喊出了爸爸。即使要说给他们听的人都没有听到。这才是是枝裕和啊,喊不出就不要喊了吧。对一些人一些话当面说不出就埋在心里吧。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偏爱散发出孤独感的电影作品。曾看过一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讲述的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村民们一年四季农作与生活的日常。我的家乡虽不在山区,但同为孔子布道波及到的地方,片子里所呈现的风土人情与我的家乡无异。在电影里,那些人物就好像我们村里的人,我轻易地被真实,被真实的无奈,被村里人晦涩说不出口的感谢所感动。还有一部纪录片《铁路沿线》,讲述了陕西宝鸡火车站附近的一群拾荒者的生活,“异常残酷,极度真实”。这大概是九几年的纪录片,拍摄设备是导演的手持家庭录像机,甚至没有三脚架来固定机位,画质感人。如果不是内容深刻有趣,大概很难看下去。现在有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这群人,社会边缘人。每次走在路上,碰到流浪汉,乞讨者,我都很想观察他们,但我又会尽力克制自己不去注目,以免他们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但很大可能他们早已对旁人的侧目免疫了。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很热烈的“杀鱼弟”自杀的新闻,网友们口诛笔伐“杀鱼弟”的父母,质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小就不让孩子上学?”这种口吻似曾相识,仿佛警察官问向大叔“为什么要教小孩子偷东西?”,又仿佛晋惠帝听闻饥荒,百姓活活饿死,不解的望向他的大臣:“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似乎内容与题目严重不符。但是决定开公众号是因为看完《小偷家族》后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而我看过这部电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最爱的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