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这类电影要女导演来拍,因为只有女人最懂女人,能把她们最好的一面、最合理的定位呈现给观众,这是2019版《霹雳娇娃》最大的变化。

...

当然,更主要是养眼啊,肉眼可见的“好看”。

要2019《霹雳娇娃》与老版具体哪里不同,咱们如下慢慢说。


新版为何不同

《霹雳娇娃》,很多观众熟悉是2000年那部老版,卡梅隆·迪亚兹、刘玉玲、德鲁·巴里摩尔三位美女,各种能打。

...

当时我还小,是冲着袁祥仁的动作指导,以及片中里各种cos《黑客帝国》的动作场面,没有太深印象,只是觉得这片不够过瘾,打得也不尽兴,谈恋爱也如隔靴搔痒,没过多久就淡忘了。

多年之后重看老版《霹雳娇娃》,就觉得看不下去了。

除了动作效果过时外,就是时过境迁之后,感觉不对劲了。主要还是三位女主角的功能性,重看的时候,感觉天使们完全被当作“工具人”使用,让她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

包括色诱男性,比如卡梅隆·迪亚兹穿着内裤跳舞,出门接快递看见帅哥还撞门上了,跟傻大姐一样;刘玉玲扮成按摩女,去去偷钥匙;德鲁·巴里摩尔最惨,赛车场上色诱对方,舔方向盘,还被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大反派给睡了。

...

所以,当年的环境下,老版《霹雳娇娃》打着女性崛起的旗号,实际上依然是男性为主导,讨好男性观众的电影。

这不是在踩老版,更不是什么女权主义,只是觉得,如今这个年代,新版照以前那个拍法,不被喷死才怪呢!


女性觉醒+团队协作

所以2019年的《霹雳娇娃》,可以想象得到,本片在符合时代审美特征下的变化:

★功能:“天使们”不再依赖男人。

开场,小K出任务,就与目标男性一直在争论着女性权益相关话术,她认为“女性可以做任何事,且应该有权利为自己的事业做出选择,而不是依赖男人。”

...

结果对面的那位直男当然不以为然,最后就是小K完成了任务,顺便把对方揍了一顿。

电影里,这样“巧立名目”的设定不少,三位女主角非但没有依靠他人,反而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还得解救被反派当成人质的小哥,这可倒好,完全性别逆转。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改动,就是“X教授”饰演天使们的上司,这个角色,2000年版里是比尔莫瑞扮演,而开场他选择退役,接替他的,是伊丽莎白·班克斯,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本片中天使的上司,换成女性。

...

你以为光是改变性别就完了,这里天使的上司,不像老版中那样只会发号施令,而是天使一起工作,甚至只是作为司机,所以电影中有个错觉,这位“波斯利”,不像是上司,更像是给天使打工的。。。这也引出第二条。

★定位:“天使们”之间的通力合作

本片从故事的角度更像是前传,但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个故事依然很陈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是电影对团体的集体意识及女性之间的互助桥段的强化。

...

不依靠男人,所以必须靠自己。

两位久经沙场的老队员,协助一位菜鸟新队员的设定,这导致她们三者的关系和助力完全在自己的圈子里建立,所有的任务都是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还少不了结尾那一幕的“天使行动”。


美女打架,性感火辣

而且,这部电影也没有走打女路线,但并不是没有打!因为如今快速剪辑下追求技巧性格斗的方式已是主流。

...

女性角色打斗,不仅外形美丽性感,而且动作轻盈敏捷,较之功夫男星们的僵硬动作,“打女”们运动起来姿势潇洒,轻重缓急,错落有致,说白了,不仅要打得好,而且要打得美。

所以也就避免了老版“姐手姐脚”(见下文详解)的打斗方式。

片中很少安排天使们与男性反派硬碰硬,只有埃拉·巴林斯卡这位维密模特,与纹身哥有过“伯恩式”打斗。

而中段采石场大战,算是天使们少有的硬碰硬,但过程非常惨烈,基本上她们一对一都输了,最后靠着合作才赢得这一回合的胜利,说实话相对写实。

...

所以,电影中大多安排天使们智取,打不过?不要紧,老娘合起伙来,慢慢收拾你。

PS,“姐手姐脚”这个词,来源于刘家良,就是武术大师在一次访谈中,解释以前古装片、功夫片为什么没有女性。原话是这样:

“女演员就算打得好,观众亦不会接受,只觉得她在做戏,总是姐手姐脚。武打片失去逼真感,还有什么气氛?”

话糙理不糙,已故武术家实则一针见血,女性角色与男性打斗,固然养眼,但终究是演出来的,也失去了真实感,说白了就是如老版那样打的比较假。

所以后来时装动作片采用先进的摄影和剪辑手法,在技术条件的辅助下让女性打斗更加顺畅,才诞生了如杨紫琼、李赛凤这样的打女。

...

本片其实走的是后者这样的路线,不是男女格斗PK,而是技巧性打斗,追求赏心悦目,但也避免了硬碰硬,娱乐片也不能天马行空啊,对方五大三粗的,又不是超级英雄电影。

说到底,2019年这版《霹雳娇娃》,故事陈旧,跟上世纪的出土文物一样,但节奏很快,且女性角色自信饱满的人设,让电影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调的情绪level之上。就看三位女主角大秀魅力,才是养眼且火辣。

...

致命女人觉醒史

但话又说回来,新旧两版《霹雳娇娃》这么一对比,其中因时代不同的差异化一目了然,全因这套电影的特殊性。

其根源,是1976年同名剧集的原因,当时 Charlie's Angels 还被翻译成《查理的天使》,剧集内容大多如此,也是有着时代背景。

我们看《致命女人》中,贝斯那个故事,发生在50年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贝斯只是家庭主妇,她只满足于做家务,且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而绞尽脑汁。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常态。

...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是美国社会风起云涌、不断变化的时代,女性的地位是在上述基础上发生改变。

期间,女性,主要是白人女性,越来越多地寻求在家庭以外工作。当时的男性社会,普遍对这种风潮,看作是女性对男性工作场所的侵犯,甚至一度出现了厌女症(可参考当下的印度,不允许女性进入特定工作场合)、

所以当时一些电影,也会有意无意的融入这种思绪。比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以及让女主角诞下魔鬼的《罗斯玛丽的婴儿》。

...

好在,这种风潮很快就过去了。7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危机,失业率增高,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男性的工作岗位,男性也不再普遍视女性为“入侵”,接受了女性也能完成男性的(部分)工作的事实,性解放也是在同期开始的。

但前提条件是,她们只是在工作,而不是独立,掌控权还在男性手中。

这也体现在电影中,比如《月光光心慌慌》、《异形》等恐怖片,女主角都被极具性别(男性)特征的恐怖反派追杀。

...

我们接受你们,但要掌控你们,说白了,你们就是“工具人”。

1976年的《查理的天使》,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第一部展示女性扮演传统男性角色/职能的影视剧,但其女性的定位,包括幕后的查理,只是下达命令,自始至终从未露面,就是男权社会的象征,不正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吗?

...

你们进入我们的工作岗位,但最终你们还是要为我们工作。

这样的特征和定位,也被2000年的《霹雳娇娃》毫无保留的采用。

而且对比前两版,二者还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中性化”的设定,比如老版剧集风靡的70年代,正是无性别主义潮流大行其道的时期,剧中女主角们基本都是喇叭裤、领带衬衣的装束,那是潮流,而2000年电影版,干脆出现了女扮男装。

比起“女性扮演传统男性角色/职能”,我看倒不如是“你只有扮成男性,才有机会。。。”

...

说回到《致命女人》,片中不同时期三位女性的定位,从家庭主妇,到一家之主,再到完全强势且完全自由的婚姻模式,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代表女性地位的升格。

如今《霹雳娇娃》也是如此,新老三版作品,几乎是一部女性的觉醒史。

最典型的就是“茉莉公主”那个角色娜奥米,她一开始受困于“办公室”,之后又在工厂“办公室”的打戏中爆发,代表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不仅走出家门,来到男性的办公室,甚至并不拘泥于男性世界的办公室,而是凭借自己打出一片天。

...

当然“幕后的查理”这个设定是无法变更的,本片也是一样,不过还是设定了一个有趣的噱头,这里不剧透了。


新一代酷飒天使

当然,再怎么变,也不会失去《霹雳娇娃》的核心卖点,就是女性的魅力!

...

这一条,倒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一直保持原样。

电影中对三位女性角色的包装可谓煞费苦心,女性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对如何展示女人最美一面可谓颇有心得。

攻气十足的小K,萌妹子“茉莉公主”娜奥米·斯科特、帅美的特工埃拉,各执其能,整体又A又飒。每次出场不重样的服装,流行音乐包装,整体可谓相当养眼。

还有女版007装备,专为女孩打造,衣橱柜变成武器库,不勒胸的防弹内衣,神秘功效的水果糖等等,甚至还安置了一位效仿007里Q博士的角色——男保姆。

...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三位天使,其功能之一,就是处于“被欣赏”的层面。

这一点没什么值得吐槽的,这并不是“物化”女性,因为电影本身就有用来被观赏的消费品功能,别说女性,男性也是一样。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老版《霹雳娇娃》的观众比例是不对等的,明显男性角色占优,在此基础上,女性角色的“被欣赏”功能进一步被放大,变成了单纯的功效,那就是花瓶了。所以老版就是给男性观众准备的,才会出现舔方向盘、伪装按摩女这样很有“目的性”的情节设定。

PS,对了,老版《霹雳娇娃》在当年的青少年选择奖上大放异彩。。。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但新版《霹雳娇娃》就不同了。

因为当下电影类型多元化、杂糅化,使得当下观众比例大致相仿,男女对等。所以本片中女性角色的功能和定位的变化,如上述所言,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就使得新版《霹雳娇娃》并不只是为男性观众准备,相反女性观众甚至会更多些。

...

在此基础上,女性之“美的展示”只是上述三大定位中的之一,目的不单单是吸引男性目光,更多是展示女性魅力。

我觉得女性观众会喜欢这部电影。

...

PS,本片有不少老版的彩蛋,除了几处肉眼可见的致敬外,还有一处,就是服装,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