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這個片子。《大赢家》。

...

與春節前後類似,免費看電影,感謝平台。但不要以為免費,就可以因為面子工程搪塞過去,不可能的。就像電影的主題一樣,任何情況下,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始終要牢記,一部電影是要給觀衆看,不能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這種心理,能否讓觀衆滿意,才是根本。

從個人的觀點,《大赢家》算是一部合格的喜劇片,觀影過程很輕松,得益于原版不錯的底子,本着不“一捧一踩”的原則,這裡隻是就事論事,談談本片的特色和以及背後本土化的主題


區域化革新

這部電影是翻拍,毫不回避,有一部韓國電影叫做《率性而活》,也有一部日本電影叫做《遊戲的時間不會結束》,确切的說,是日本1985年的同名小說,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片中這麼一根筋的角色,典型的“死腦筋”日本人)

...

有些朋友總是抓着“翻拍”這個梗不放,其實duck不必,“翻拍”不是原罪,但也不是萬能,還是要看翻拍的目的性和需求性,從這方面來判斷一部電影這樣的做法是否值得。

一般情況下,翻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技術性翻拍,一種是區域性翻拍。

★技術性翻拍比較好理解,對老片的翻新,或者有導演覺得換一種方式,我能比前輩拍得更好,比如徐克翻拍胡金铨經典名作的《新龍門客棧》,根本是兩種類型的作品。

如今這種翻拍又有了一個新名詞,叫做“重啟”,所以大家就明白這種現象的普遍性了。

★區域性翻拍更好理解了,就是跨地域甚至跨區域的拍攝,太多的例子不勝枚舉,不過這樣的翻拍也是最容易趟雷的所在。

把一個故事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就可以了?顯然不是,成功的例子就是《無間風雲》與《無間道》之間的區别,失敗典型就是中國版《深夜食堂》。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都一樣,就是“本土化”是否成功。

不過比起這些優劣鮮明的翻拍作品,更多的區域性翻拍作品其實難以界定,這其中既有票房超過10億的《誤殺》,也有商業表現一般的《破·局》,二者的共同點,就是把一個翻拍的故事,放到其他國家,這就很難說了。

...

這些作品因為故事限定的原因,無法本土化,用泰國或者大馬作為背景一言蔽之,那還拍個什麼勁兒?但這些作品其實不難看,也有自身特色,您說這樣的翻拍應該嗎?該不該拍出來?也是很糾結。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是要站《大赢家》的,因為這部電影敢把這樣一個故事放在本土,雖然是一場演習,但也是正面表現搶銀行内容的,而且一度讓JC叔叔很是下不來台,有一定的諷刺效果,最後還是“反派獲勝”。

電影這個故事沒有完全照搬,也沒有為了逃避電檢跑到外國,用自己的方式演了一出内地版“遊戲的時間不會結束”,這是區域化革新。

但是,看過原版的朋友會了解,諷刺效果很強,這位越是來真的,就越突出官僚的浮誇。到了這裡,顯然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進行了微調,,淡化了原版對系統的諷刺,對我們身邊、生活中一些不正之風進行了側寫,用一個小人物勵志進行了反襯。

...

對于此,你可以說是避重就輕,也可以說是本土化,總之在可行範圍内選擇了一種自己的方式去呈現,這比于淼上一部《來電狂響》單純的照搬要強。


脫力式無能狂怒

然而并沒有沒什麼卵用,作為喜劇片,不搞笑的話上述一切都是白搭。

典型的小人物喜劇,也可以說對于主演大鵬來說,很适合這個角色,某種程度上本片與他上一部《受益人》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笨手笨腳且很“軸”的角色,一個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杠精,把一場假的搶銀行演習演成了真的,大鵬演這種“欠揍”形象太合适了。

假戲真做,舞台劇式的小空間群戲,原版的佳構特色成就該片的錯位喜劇屬性,就是在在主流環境氛圍下,主角所堅持的一切都是“錯的”,但他沒有放棄主見,反而一直堅持,随後在故事發展中再一點一點不斷改變環境氛圍,進入到自己的節奏中,這是錯位喜劇的典型特征。

而“錯位”帶來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脫力幽默。

...

主角的行為推動故事發展,在小空間建立的秩序,一切都被代入到主角的節奏中,如此錯位反差下,格格不入的環境氛圍讓大夥都變成了“吐槽黨”,唯有主角依舊沿着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讓所有的針對泥牛入海,最終脫力。

雙方的行為和動機是相輔相成的,單獨拿出來相當無趣,唯有組合在一起才是趣味點,比如張子賢的犧牲梗,代樂樂的強X梗,這種“無能狂怒”的地方是最好笑的。得益于大鵬的欠揍效果,以及張子賢、代樂樂、孟鶴堂等演員的精彩發揮

然而問題來了,第三幕的轉折是相對突兀的,就是人質的斯德哥爾摩式反映,電影隻是解決了代樂樂留下來的問題(小哥哥來了),對其他角色并沒有突出呈現。雖然可以說的過去,但劇本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生硬的摩擦感還是明顯的。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尼克弗瑞”的經典之作《王牌對王牌》,後者在第三幕之後讓所有人質很自然的産生了斯德哥爾摩式轉變,得益于主角對自己清白身份的堅持,以及在窗口面向媒體的慷慨陳詞,讓原本格格不入的環境氛圍瞬間進入到自己的節奏中。

...

所以本片的轉折可以說的通,但缺少上述那一段“帶節奏”的效果(隻是用妹妹嗓音的梗來充當轉折),所以才會生硬,假如把大鵬最後那段發自肺腑的個人獨白提前,作為二、三幕之間的轉折點,效果會更好!


何必認真

說回電影的主題,《大赢家》依然是一部諷刺喜劇,隻不過淡化了原本對系統的諷刺,而是對我們日常處世哲學中不正之風進行了批判。說白了,就是在一個受限制的環境下,自由表達的最大限度了

...

一個努力工作的人,任何事情都一絲不苟,反而成了異類,經驗主義、形式主義充斥其中,這樣一個環境,這是電影的所要表達的。

電影的主題是淺顯易懂的,就是要反駁的這種形式主義,但沒有對立。說句不好聽的,這是人類社會屬性階級化的表征之一,尤其是我們在儒家氛圍下,是自古以來追求中庸之道而産生的副産品:

差不多得了,湊活了、得過且過、何必認真、你咋這麼較真?就這樣吧!這種詞我們不單聽多了去了,實不相瞞我自己有時也這樣。。。

...

這種“副産品”是不正之風,但說實話,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無能為力,這種根深蒂固的處世風格,可不是朝夕就能說改就改的,别說我們,全世界也都這樣。

所以才會出現本片這樣的諷刺、反襯效果,通過戲劇化的方式,刻畫努力奮鬥的小人物,讓其最後獲得成功,來達到電影的目的,用喜劇和勵志來淡化說教,這就是諷刺喜劇的魅力。

想起了一些老相聲,侯寶林的《打百分》,高英培的《歡迎批評》《不正之風》等,不正是如此嗎?隻不過跟高英培和姜昆相聲不同的是,後者大家都是正能量,主角都是反面教材,最終通過自食其果的出洋相笑料,來達到諷刺效果。本片則正好相反,主角才是正面教材,很典型的正能量。

...

但不要忽視正能量的背後,是一個個的反面教材,這起假戲真做的“作秀”結束之處,不少當事人要倒黴喽。


綜述

最後還要說下在線看電影這種形式。其實個人不太習慣用手機看電影,還好西瓜視頻有投屏效果,我看得是“大屏”。

抛開觀影習慣和特殊事件的影響,不容置否的是以後這種形式會越來越多,家庭影院甚至移動平台,也無需吐槽。我雖然喜歡進電影院看電影,但并不是“大銀幕原旨主義者”,反而更喜歡在家看片。

...

我一直堅信,電影院不會消失,反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大銀幕和小熒幕之間的差别會越來越大,無論是3D、激光IMAX還是VR,大銀幕體現的是小熒幕無法達到的奇觀效果,諸如複聯4這種大片,李安去年也開拓性的嘗試了120幀電影,無論成功與否,這些非常适合去電影院“朝聖”。

而其餘電影,就有很多選擇渠道了,《大赢家》這種喜劇片以網絡形式上線,效果也挺好,并不是說喜劇片、劇情片以後不适合院線,而是多種選擇,畢竟這種作品,不同媒介渠道之間,折損率不高。

所以不要瞧不起網絡發行的電影,之前有個詞叫做“網大”,恐怕業外朋友不了解,這是貶義詞,是院線的人對網絡發行電影的一種鄙夷。電影都一樣,隻不過發行渠道不同而已,而有的爛片,他們隻是不配叫電影而已。

所以,誰不喜歡在家看電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