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影迷和电影学生第一次来到FIRST,在前四天观影中,看了(我只说个人觉得有市场/人文价值的)《倒仓》《特别的你》《胆小的龙》《毕业之后》《一和多》《锔瓷》。

其中《锔瓷》对过程电影这一叙事技巧的创新运用,影像空间和文本发展的互文,充斥着隐喻暗语杀人不见血的对白,和对疫情封控社会背景的巧妙切入,都让我拍手叫好。

闭幕盛典上,导演蒋与之获得了“最佳导演”本届影展的最高奖项。

...

评委会推介语:独特的对于空间的直觉 ,源于现实的历史记忆,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多层次人物关系,殊为不易。态度冷静克制、叙事语言赋有一定挑战性。创作者直面普通人遭遇的历史性的、典型性的困境,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一次提醒,是对遗忘惯性的一次抵抗。

FIRST主竞赛评委会主席管虎、评委宋佳和电影市场主理人辛柏青为蒋与之授予荣誉。导演蒋与之在现场感慨:“我是一个学生,也永远会保持学生的心态。很多人都问我,你并不来自电影专业的背景,你是如何创作的?我的回答是用心,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用心生活,用心去爱、去笑、去哭,用心地拍电影!”

在映后的提问环节,导演也跟进一步解释他对于疫情时代的理解,对过程电影概念的运用,所以我想结合观感和映后,动笔写写《锔瓷》为什么好,以及《锔瓷》在传统文化和个人精神私域的关系的艺术片外表下,藏了哪些冲突张力和黑色幽默的爽片元素。

...

《锔瓷》电影海报

作者:林溪

编辑:高佳旭

责编:1900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故事的核心就是一桌冬至的团圆饭。丈夫因为儿子记不住要端饭碗大发脾气,和帮儿子说话的老丈人僵持不下,对和事的丈母娘视而不见。直到一直沉默的妻子无法忍受丈夫对她父母的蔑视,站起来爆发,紧张矛盾的原因才浮出水面:丈夫冷笑着,当着全家的面揭露了妻子和年轻男孩的外遇。

...

总得来说,故事元素很简单,是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有的内部矛盾,婚姻危机,以及每个人对于“家庭和睦”这一传统潜意识的遵守和践行,和违背传统的代价。而故事讲得好的第一点在于,把简单地故事讲得张力拉满,用情节上的节制留出人物塑造空间的富余,让每个角色不仅包含可以与观众联结的符号,也有其独特的个体意识。

...

比如丈夫不仅有着白手起家,每天生意电话不断,让岳父岳母刮目相看,但和妻子逐渐疏离的传统中产丈夫形象,也有鲜明的个人性格:拿走家里三万现金且用途不明,满嘴阴阳怪气的地狱玩笑,对着心爱鸽子的岳父和儿子大夸鸽子炖汤的鲜美。再比如外婆(丈母娘)不仅是喜欢讲道理,职业病改不了,对丈夫学生般严厉的老教师,也对祭祖传统绝对虔诚,看似是家庭中最有智识,社会地位,和尊重的权威,却对和睦团圆的执念最深;为了隐瞒女儿的外遇,对女婿客气顺从。

...

对话是推动情节的主力,也是上面说的塑造人物形象和揭露家庭矛盾的主力。因为对话太精彩,编剧(同时也是导演)语言功力十足。话里有话,旁敲侧击,指桑骂槐,中国人说话的委婉含蓄被展现地不能再生动了。

做团子时外婆给孙子传授着,“面子里子都要做好,但就算里子不好,只要面子够结实也没关系”。是长辈多年积累的好厨艺,也是对有外遇的女儿的一记警钟。

...

说起靠铜镀修补起来瓷器,老丈人坚持“镀了金才结实,不然走和碎过的过两天又碎了”,仿佛暗示着家庭关系中的细碎裂痕,不是随意修补就能掩盖的。

还有最后妻子在坦白外遇后,无厘头般提起父亲和多年好友老蒋的关系破裂。一句评论“不戴口罩可能只是一个借口,说不定老蒋早就想甩了我爸呢”,暗示出她选择撕裂这段婚姻的原因:外遇只是一个借口,她心里多年对妻职母职的困惑,对自我丧失的沮丧,已经让感情的里子变质,所以面子上也没有包着的必要的了。

...

而故事讲得好的第二点在于,对过程电影这一电影语言的运用。我之前从未了解过这个概念,但导演解释,过程电影的表达形式就是注重平常微小事件的串联,像是在追溯一片树叶上互相牵连,可以不断分叉的脉络。对比非过程电影,倾向于讲有间断的重大事件拼接在一起,像是在对比欣赏不同的影片。

...
《饮食男女》电影画面

比如《饮食男女》也是用家人团圆的一桌饭,讲家庭关系,父女关系,传统观念,和个人私欲的交互,但叙事跳跃在不连续的时空,有倒叙插叙,有筛选和重组。而《锔瓷》里的团圆饭却是从做饭,饭前拜拜,吃饭,到饭后,完完整整没有间断地呈现给了观众,甚至在最后揭露妻子外遇的高潮片段,用了近20分钟的一镜到底。

这种对过程的强调,更好地将观众带入了家庭生活的内部点滴,让我们像趴在墙面上苍蝇一样,听着谈话间或无害或压抑情感的尴尬空白,感受着矛盾的日常生活的酝酿,观察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的,个人欲望和家庭和睦的传统价值间的拉锯战。这种对过程的保真,也是导演对观众和视听元素的信任,淡化了导演引导观众理解影像的任务,构建了由人物性格,关系,具体的时空组成的没有特定中心的开放场域,让观众可以走进任何一个角色,解读任何一段关系。

...

而故事讲得好的第三点在于,对空间的巧妙运用,让影像和情节互文。家具在有限空间里的精心摆放,替角色表达了在刻意维护的秩序里时刻紧张的神经;总是在不同房间回避面对面讲话的夫妻,用距离向彼此表达疏远冷淡;

在一墙隔开的两边,厨房里包团子的两代女性紧凑地站在一起,承担者隐瞒外遇的共同目标,而客厅里包元宝的两代男性却远远在做茶几两边,用折元宝的暗语较量着各自的权威。

空间画面会说话,同时空间画面必须说话,因为中国人家中之事,太多在不言之中。维持和睦需要的客气和克制已经深植于每个人的意识,我们想要探索的个人意愿被压在潜意识里,只能在游离的眼神,空白的话语,肢体的表现中浮现。

...

最后有人说这是一部疫情主题的电影,我觉得不然。让家庭矛盾的产生和恶化的不是疫情,不是外出不便,生意受阻的特殊状态,而是两颗心的疏远。这种疏远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范式的必然的结果,是接触不同的社会,形成经济上的从属关系和隐形的权利关系后,感情的慢性死亡。疫情只是矛盾爆发的催化剂;

在人们被意外剥夺了除家庭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和私人空间后,家庭关系的问题被放大,甚至失控。但如果没有疫情,没有被迫思考婚姻关系的实质的机会,这个家庭是否会一直表面和谐的走下去?这样的表面和谐,和揭露深层问题后表面和谐的碎裂,哪个是更好的结果?

...

家庭就像是那只藏青的瓷器,严丝合缝光滑圆润,但脆生生得,摔碎了只能通过锯瓷,把撕裂的瓷片拼接缝补在一起,勉强维持着整体的形态。

影片中瓷器被打碎了两次,第一次被无心打碎,锔瓷之后就又看着有模有样了,而第二次再打碎,则是全片结尾,无法修补的一地碎片了。成年人都凝固在沉重氛围中,只有孩子蹲下拾起碎片。

很难说孩子长大后会不会继续捡拾属于他家庭生活的碎片,还是说会竭力保护他的家庭生活不被损坏。家庭观念在延续,家庭对孩童成长的潜在影响会让下一代走向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这种悬而未决可能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