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本片导演可能并不是太熟悉,毕竟那段历史的粤语片现在也没有太多人会找出来看,所以先前做一个简短的导演介绍。
导演关志坚于1929年出生于香港。1939年,关家兴建了拥有1058个座位的国民戏院,正式标志着进军电影业。战前,这里放映粤语片和国语片,但在日据时期被迫关闭。战后,国民戏院重新营业,主要放映粤语片和英语片。五十年代初,学成归来的关志坚便与弟弟关志诚一同替父亲打理戏院业务。
1951年,关氏家族又建成金陵戏院,拥有1411个座位,成为了一条在当时颇具实力的粤语片院线。金陵戏院的命名取自中国古都南京的别称,其首部放映的影片是1950年迪士尼经典动画《灰姑娘》(Cinderella)。
1954年,关家又开设了第三间影院——金华戏院,座位数达2080个。

这三家戏院共同组成了“金国院线”,并在1955年开始联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形成家族院线经营模式。
除了放映业务,关氏家族还在同年创立大成影片公司生产粤语片,其主要目的便是为家族经营的电影院提供自制影片,同时也放映其他公司出品的电影。此时的关志坚,已经开始在大成公司担任制片工作。
在演员上,大成不仅邀请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粤语明星任剑辉与白雪仙(二人经常共同出演,被称为“任白”,代表作有《帝女花》《紫钗记》等著名粤剧电影,任剑辉还会反串男角与白雪仙谈情说爱,如爱情片《花都绮梦》),同时还扶植了新生代演员,如吴君丽和胡枫。
60年代初中期粤语片产量非常高,且制作条件和技术较五十年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自从1964年关家柏去世后,大成公司在1965年后再也没有生产。
两房堂兄弟由此分别成立电影公司。关家柏的儿子关志刚、志信、志强等接管国民戏院,成立志联影业公司和金国影业公司。

关家余的儿子关志坚、关志诚等则接管金华戏院和金陵戏院,成立坚成影片公司和大志影片公司,供应家族的金国线上映。家族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关志坚主要负责坚成影片公司。

坚成影业延续了大成的风格,邀请多位来自大成的电影人才加盟,在1964年至1969年期间,共制作了24部电影。关志坚在制片的同时,自己也开始担任导演,摄制了一系列电影。他制作的多为规模庞大的彩色粤语片,共有在1965年到1967年期间的《恩义难忘》《血染蝴蝶山》《金指环》《遥远的路》《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向那方圆》六部作品。
1967年4月,坚成影业接手位于钻石山的大观制片厂,并投入数百万港元购置新设备,包括从日本进口的灯光设备,随后将其重新命名为坚成制片厂。
坚成最后于1969年停产,1973年关志坚结束坚成,移民加拿大。
回到今天这一篇要讲的电影《明月千里寄相思》,它与《月向那方圆》共同组成了上下两部故事,随着主要叙事视点的变化,故事重心也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明月千里寄相思》讲了一个名为沈耀南的穷鬼画家,为了偿还父亲欠下的巨债,被迫在黑社会大哥的手底下进行敲诈勒索等非法勾当。在他即将结束债务的最后一单生意,爱上了富家千金淑英。两人爱得死去活来,淑英为了与耀南在一起,不惜与父亲决裂,离家出走。淑英怀孕后,二人的生活愈加贫穷。由于淑英临产,耀南需要迅速得到一大笔钱支付医疗费,于是找到黑社会大哥,重回老路,结果这一次任务失手被抓了现行,只留下孤独的淑英与刚出生的女儿少英。因为生活无以为继,淑英不得不带着女儿回到家中。此时原一门当户对的公子哥志成愿意照顾母女俩,三人由此前往新加坡,开始了新的生活。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视点在淑英身上,所以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一个爱情故事。在耀南与淑英邂逅之时,二人的约会地点多为户外,所以摄影机拍下了大量的环境,人物可能只在其中占据很小的一个部分。当时的香港电影无论是粤语片还是国语片,都以棚内拍摄居多,戏剧色彩都极为浓厚。所以能够用彩色记录下当时香港六十年代的风景,还是比较珍贵的一件事情。

好像从来没有人研究过,为什么香港电影在那个时候,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画家男。例如1951年的《火凤凰》,1952年的《唔嫁又嫁》,1955年的《花都绮梦》,1967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事多与富家千金与穷鬼画家有关。《花都绮梦》中,任剑辉饰演的穷鬼画家甚至已经到了在餐馆,偷偷吃别人剩饭的地步。
不过稍微总结一下,还是能够发现画画在电影当中所起到的一些作用的。比如在《明月千里寄相思》,画画就是为了证明黑社会外表下的沈耀南,其实有一颗纤细温柔的心,其是对人最本真一面的表达。而在《火凤凰》,西洋画和中国画便成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在那个年代,摒弃西洋做派,画人民喜闻乐见的画成为了最佳选择。《花都绮梦》中对画家的态度又有了很明显的转向,两部电影结合起来观察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差异。
而对于父亲形象,由于华人社会一直都有很强的父权意识,以至于两代人的冲突反反复复成为叙事母题。在诸如《明月千里寄相思》这类的早期电影当中,对冲突的描绘尚且过于直白,不外乎像本片一样,有钱人家的女儿爱上了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穷鬼,引起父母的极力反对,于是决定与其私奔,与父亲决裂,离家出走。还有一种则是父亲想让儿子经商,继承公司,但是儿子喜欢艺术,追求自由,放荡不羁/重视教育,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善底层环境。当然,每次结尾都是子女胜出,父亲“痛改前非”,发现自己是子女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沈耀南同样是父亲,却丝毫没有传统家族中父亲的威严,三两句“你为什么会喜欢我这样这么穷的人”“如果我永远都这么穷”挂在嘴边。有很多学者称无能男形象在2003年大规模出现,因为与八九十年代的英雄片相比,男性已经失去了所谓的雄风。不过早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当中,无能男的情况已经不少,但是这种无能,更多体现在阶级地位和经济实力之上,穷困潦倒吃不饱饭,丧失做人的尊严,便是那个时代的无能。
两部电影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明月千里寄相思》是志成带淑英出走去新加坡,《月向那方圆》则是志成在病床上去世,众人痛苦。这种处理是非常奇怪的,都是本身作为配角的志成,做出或被迫做出了某个选择(出走/去世),导致整个格局发生一个大的转向。并且两个都是悲剧,没有团圆只有一团乱麻,看不到未来。不过结合电影公映的年份,有这样的心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要我们真心相爱
现在用电线做戒指
都是快乐的”
个人评分: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