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来坂本龙一,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过其人。在他辞世后两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风浪渐退,我找来四部影片观看。其中两部是他的音乐会现场-《异步》、《杰作》,另外两部是纪录片《最后的日子》、《终曲》,在此整合。

1️⃣坂本龙一:杰作
B7.1
ps.音乐和电影本身7分,0.1分献给其时其人。
终于有机会集中且沉下心去听他的音乐,但只能说不排斥但还是很少有触动。get不到大师要么是我的素养问题要么是大师的原因,既然不是后者那么肯定主要是前者。
虽然很尊重坂本龙一在如此年纪倾情献出的一场音乐会,就观影体验来说失望且糟糕,在电影院一个半个小时听这样的音乐有些煎熬。

...

黑白影像,没有画外音修饰,足够素朴也足够干净,但还是太单一了,就电影来说唯一的亮点在结尾。在临终的时候录下这样一段影像,对他和对观众都是弥足珍贵的。要承认对于坂本龙一其人的兴趣远高于其音乐。
ps.来晚了20分钟,错过了四首。

2️⃣ 坂本龙一:异步
B+8.0
很难作为电影评分,但作为音乐来对待也不合适。
虽然在家中一面小墙上播放-仅有一个普通音箱,但氛围音乐和环境音效果真的好,比他的钢琴曲纯粹、丰富和深厚多了。听感极佳,圣洁纯粹,而观其身则如虔诚的信徒,在创造的同时聆听着天籁。

...

ps.然而他何以走到如此境地呢,不禁疑虑我身处现实的泥沼中不能自如。
25.8.4投影仪

3️⃣ 坂本龙一:终曲
B+8.0
第一部坂本龙一纪录片,此前一直对他不甚了解-只知晓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只是一个只会写点钢琴曲的现代作曲家。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人,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风貌。他的音乐和人生是平行交织的音轨。影片大致从倒叙开始沿着生涯时间线梳理,人物期间虽有成长和转变,如中年后开始关注环保和社会政治问题,但似乎自年轻时就是严肃认真又腼腆可爱的优秀匠师。

...

当他说到想做出像老塔的《飞向太空》那样的音乐时,瞬间理解了他所寻求的意境,也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声音有了更深的感觉。
最有感触的段落是在自然中采样-探索、寻觅、发现、创造声音的过程,就像《记忆》那样既神秘又有趣。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有时是一种回溯的运动。

...

对于电影中后期制作的音效甚至是电子的无声源音乐,我的态度总是有些微妙,一方面感觉虚假、另一方面则也受到震撼。但我现在更能体会那种经过采样、合成的最自然也最接近永恒的声音。同样地,对于钢琴的声音我也是既喜爱又容易腻烦,一方面它简洁灵动,另一方面似乎又过于飘忽,就像他说的“是轻盈短暂的”,那么相反的永恒之音则是-管风琴?声音是影像的重要维度、空间,毫无疑问,坂本龙一的音乐是兼具电子性和电影性-他说“他要为一部没有拍摄的电影做配乐”。
ps.他长相酷似我的一位同学和一位博主侠客。
25.7.30小西天2号厅

4️⃣ 坂本龙一:最后的日子
B+ 8.2
影片从憔悴的面容特写开始,令人心有不忍。
他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
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重新深入到生活的细节。在最孤独最困苦的时刻,一个人的旨趣也暴露无遗-或者说信仰,毕竟此种情形下必须要依附于强力连通自身才能生存。他在最后的日子和声音相依为命,我想我应该会和电影或书籍同生共死吧,那时我应该也有自己的电影可以去品味了。
他在临终年月里闲下阅读清一色的经典-纯粹理性批判,炳谷行人,三岛。虽然看似孑然一身,却和先哲隔空对话,如果能在韶华时就开启这段旅程或许更好,希望我不要懊悔相见恨晚。
我虽离死亡尚有些遥远,但也经历过住院的日子。应该感到庆幸,由于是一位现代的大师,我们至少还可以与其共度一段时光,目睹其走向死亡。从疫情后,到俄对乌克兰发动战争……
ps.就这么不到一个小时的电影,受到了来自家人数次的打断和埋怨,最后直接吵起来就坐在我身边打印了半个小时。深陷在世俗的沼泽里、蒙受着布满恶意的伏击,真的比独自面对死亡的平静更好吗?一个人为自己而活、不受打扰、追求梦想而成功难道不是最好的事情吗,前提是他要足够富足。坂本也清楚地说道“我经历了很棒的一生”,这就足够了。
我想一个垂死之人必然会宽恕他人、与周遭和解吧,我可以想象一个人怀着爱意不舍地离世,却无法想象一个临终者是带着悔恨和不满愤愤离开的。
生前最后两日,他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听演讲到啜泣-实在令人感动。在世的最后一小时,他在手指的弹奏动作中安息。

...

25.8.4投影仪

...

当我发现坂本龙一,在一个个空镜中-斯人已逝,余音不绝。
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