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法国著名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的第一部长片——

《节日》的缘起,与雅克·塔蒂导演的第一部短片《邮差学校》有紧密的联系。在《邮差学校》里,雅克塔蒂·便扮演了一个送信效率十分之高的邮差,有着高超的自行车驾驶技术,对自己的工作抱有十分的崇敬与尊重。

在该片的结尾,雅克·塔蒂的邮差包被挂在飞机上,跟随飞机一起驶向未知的远方。他看着飞机,露出了欣然的微笑。这里也可以解读为,在1947年二战结束后不久,法国人终于能够继续平淡地生活,并且有如不断向前的飞机,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希冀和憧憬。

...

雅克·塔蒂在《节日》中,对《邮差学校》的主题有进一步深化。从最直观的表面上来看,《节日》重演了大量《邮差学校》的情节,只不过这种情节,被置于了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下。

...

当然,这也不是在他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邮差,早在1936年雷内·克莱芒导演的首作《小心左边》中,作为编剧的雅克·塔蒂,就安排过一个邮差,将信带到一个偏僻的村庄,让当地能够在村子当中搭建一个小型角斗场,进行拳击比赛。并且,此刻邮差出现时的背景音乐,都惊人地一致。

...

雅克·塔蒂在当时便演了个懵懂的拳击手,观众得以看他的肢体语言为乐。(再往前追溯,在雅克·塔蒂编剧的第一部作品《要一个暴力男》中,他也演了一个拳击手,不过这跟本次介绍的电影没什么关系)

他的作品当中,不知为何弥漫着一种对车的迷恋,并且经常使用纵向镜头,去模拟车中人向前或后退的视角。这种创作方法起源于《快活的周日》。这部片子讲的是两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用诡计购得一辆车,于是冒充成导游带领一众游客观光。导演用了主观视角模仿车中人的乘车经验,一同来感受这趟无趣的旅程。

...

这部短片的部分笑点,例如路牌方向的调转,也被用到了《节日》当中,糅合进了《邮差学校》中送信的部分。

邮差和小镇,可以成为该时期雅克·塔蒂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小镇上的小型角斗场,在《节日》中已成为一次大型的庆典。旋转木马、电影放映等现代化生活的气息进入小镇,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加新型的娱乐活动。

对于电影的影响,雅克·塔蒂有两处很有意思的诠释。首先是杂技团小伙子到了这个小镇之后,偶然瞥见一名一见钟情的意中人,这种设计有些许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味道。二人站在电影放映蓬的门口,一言不发,却就着电影当中男女主角的旁白,上演了一出只会发生在浪漫爱情电影当中的邂逅。

...

还有一处对于电影的描绘,就是大家集体观看一部关于美国邮差的纪录片。在当时1949年的美国,邮差已经开直升机送信,身手有如特工一般,效率极高。并且邮政行业已经进化到娱乐的一部分,还会举办邮差健美比赛,评选最美邮差。

什么时候法国才能像美国那样,以高超的科技水平达到所谓的高效率?

放映结束后,大家一起开起了雅克·塔蒂饰演的这名邮差弗朗索瓦的玩笑,问他为什么没有像电影当中的美国人那样,以惊人的方式去技艺去送信。美国的意识形态,便随着电影的放映,渗透到了当地居民的心中。

...

刚好带着几分酒醉的弗朗索瓦,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生存方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他决定凭借自己的自行车,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后半段对于送信的剧情,基本上就是对《邮差学校》的复刻,也是一次主题上进行深化的过程,从单纯的敬业精神,发展到了对美国文化、高效率的戏仿与嘲讽。仔细观察的话,看似相似的部分其实在细节上也存在不同之处,不排除是雅克·塔蒂进行过两次拍摄的可能。

他凭借着一腔愚勇,以高超的送信技术,成为了全镇的景观。此处倒是多了不少基顿的影子,二者都喜欢展现高难度动作,并且对某些价值观更为执着,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而为之实践。

...

关于美国效率的这条线,最后简单地被一个充当旁观者角色的老奶奶用一句话轻易化解了:“无论效率多高,地里的庄稼都不会长得更快。”这是雅克·塔蒂对于加速社会的反抗,也是一次对法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全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展现小镇居民的团结品质。邮差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每个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从一起立旗杆,再到一起喝酒放纵,这种闲适的心态,放到当下网络社会,已经近乎于绝迹。

但对当时的法国来说,尤其是刚从二战缓过来的普通百姓,只要生活还能如此平淡地过下去,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当初马戏团的车开进小镇,宛如“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真实写照,耕者停下了手中的活,各家妇女也纷纷踏出门口探视情况,孩子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帮杂技团搬运车上的木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