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瓦伊达在论电影的小册子里谈到过费里尼的《大路》中日景和夜景不断轮替,给人一种在路上的旅途感,但我在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还有瓦伊达亦谈,电影相比戏剧对空间和气氛要求更多,例如电影是通过空间的变换动起来的,他搬戏剧作品《婚礼》上银幕时留意到这点,但我未曾予以重视;直到看了费里尼的《女人城》,我才对上述两点有感知,这部电影简直是典范!
在《女人城》中,马斯洛楚安尼大概是于下午的某个时点,可以想象那应该是阳光明媚的天气,他下了火车,步入丛林,来到一座满是女人的酒店,遭遇上一系列稀奇古怪之事,他决定离开,找回火车站,一个女人带他上了三轮车,女人城外映在马斯洛楚安尼身上的光显得泛黄,时间流逝了,我们感到镜头之外的太阳正在下山,又过一个情节点后画面更加暗淡下来,我们不仅看到也感到了夜晚,似乎同马斯洛楚安尼一起度过了一天,我想这是只有图像才能带来的共时感,它蔓延开来,浸染了各个阶段的场景,这是我们的想象,通过图像特有的具体。
关于空间,这部电影是由马斯洛楚安尼游走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布景组成。火车,郊外,女人城的酒店大堂、上层的排舞室、更上层的浴间,然后突然转到郊外、农田、工厂、乡间小路,来到另一处私人别墅,去到它的客房,又掉入一个庞大的马戏舞台,再乘着热气球升空,最后回到火车厢内梦醒。这些场景的排布不是按照现实的逻辑,而是一种表现力逻辑,或者诗意的说,是梦的逻辑。仍旧是非电影做不到的事情,镜头没有创造这些丰富情景,它只是把它们拍下来,剪接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连续性的幻觉。
虽然文章只谈到上述,但这些不足以构成一部好电影。我认为首先还是费里尼对画面内情景的编排,出现在其中的人物形象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吸引了我。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有兴趣是很难谈论的领域。而图像所能呈现的特质,它们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关传播什么理念或想法,而是带来切身感受,让我进到费里尼的情景中,感到处于何种时间的具体方位、某种气氛。又会不会是对情景本身的关注,让我有了对光、时间的敏感?如果我们抱着考察电影技术的预期去,可能连光的变化都会觉得不过是雕虫小技吧。
谈《女人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就《伊万的童年》向萨特辩论
在影片的伊始,我们看见男孩伊万游走在一片祥和的丛林,此时人物的形象与置身的环境可以说是和谐的,几乎梦幻,但随后画面转入严酷破败的战场,这里是现实,没变的是男孩伊万,他灰头土脸,不再微笑,显得肃穆,孤身一人走在硝烟弥漫的荒野,反差带出 ...
借《夜》,快速谈谈安东尼奥尼
《夜》的男主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当将死的友人托马索夸赞他的新书时,他会反问一句,你是认真的吗?为什么他会觉得别人的夸赞是假的? 根据男主角新书发布的书展的段落,男主角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无意间走到两个谈话的女人身边时所听 ...
《大师》拍的是情感
真的很难动笔写这个文章,很多人感觉这个电影晦涩,其实是没看明白几处通过暗示交代的内容。而且我奇怪地觉得,pta在这个电影里好像暗示得不够好,我们没能感到他所说的东西,而是要稍微动动脑,理性地考虑一下,事情才会明朗起来。其实应该用电影 ...
越想抓紧,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远不可能再梦到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妻子来,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尸布》中拍出一个有主体性的妻子角色——这正是死亡的意义所在,主体终结了;留下的是一个“作者已死”的客体,任人诠释,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来评几句。而越是爱恋那存在过 ...
我认为《放大》说了什么
摄影师对着放大到只剩下胶片颗粒形状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场谋杀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观的想象里,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自己其实知道的、能够推翻谋杀案推定的事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前面摄影师到公园拍照的段落里,也就是在谋杀案被假定发生的时空中,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