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奥神父(Pio of Pietrelcina)是号称“第二个方济各”的方济各会圣痕显现者,在自己的居室中与恶魔展开了殊死战斗。
影片中Pio在日常生活中也始终穿着黑袍。不得不提的是,方济各会不同于托马斯阿奎那的多明我会传统,并不从理性出发去理解神,而是跟随奥古斯丁传统,从意志与爱入手理解神。换言之,神与人的距离被拉得很远,因为其显现自身完全凭借其意志和对我们的爱,而不是理性这种可把握的标准。也即是说,神完全脱离我们的掌握,我们完全靠信仰与爱联合在修会之中。那么,该如何面对神隐而不显、面对世界的战争和苦难熟视无睹?方济各会的选择是用泪水与爱留在他的身边,并且用模仿圣子在Cross上肉体的受难而与其同灵。
影片中表现的就是神不现身的境况。既然我们完全无法用理性把握他,那么对于这一境况,同时表现为两场斗争。一场是人与神,一场是人与人。这两场斗争发源于同一事件,并且两场斗争本质上都是“争地盘”。人与神的“争执”中,人应该被完全损毁,在与魔鬼的争斗中完全给予出肉身,以此提升自己的灵。这表现为毕奥的虔敬和在教堂的泪水。人与人的斗争中,真正的统领只能是神,因此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托马斯主义的,而非方济各式司各脱主义的)都必须被打破、抛弃。这种人与人主奴秩序的抛弃就体现为马主义。
在影片中,非暴力的革命最后完全失败;同样的,毕奥与恶魔的争斗中似乎没有赢得任何主的支持。然而马失败了吗?正如毕奥的泪水是白流的吗?毕奥拥有了五处圣痕,每天留出两盎司的血且永不愈合。画面中,洞穿的手搂住毕奥,而毕奥在光中用带有圣痕的手抚回的场景,是今年电影中最美的一幕。
影片对镜头的处理很有意思,在与恶魔的搏斗中虚化并且延迟拍摄很有味道,可是在拍摄日常生活时摄影机的抖动不太能看懂。似乎有些无谓。并且两条线的故事线实在是太无关了,只能够起到对比的作用。最后,毕奥的故事比影片所挑选的故事厚重很多。圣徒故事本身重要的并不是实证的事件,而是位格式的。因此这部电影在后一部分做的似乎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