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高诗远的电影群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情人节。

我本身对情人节并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从来没有在实际生活当中做过任何公认的情人节应该做的事。昨天跟朋友打麻将,她特地分享了最近迷上手工艺,还给男朋友织了条围巾。而且据说在日本,情人节当天还有很多跟巧克力有关的风俗,比如女生会在当天给照顾过自己的朋友都送上巧克力,以表达这一年来的感谢之情。(当然我没有收到)同时这也是在为下个月的14号,也就是白色情人节收到巧克力而做准备。若在白色情人节收到巧克力,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当中心仪的表达。

虽说这种习俗都是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之上的,不过毕竟作为每年的仪式,也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手段。好在我平时也有给自己买点巧克力来吃的习惯,每天都跟情人节一样甜蜜。

国内今天上映了《花样年华》,票房还不低,刚看了下已经1500万左右。在情人节这天聊出轨,聊一些邂逅的刻意、离别的怅然若失,倒是站在了情人之外的角度,去尝试表达爱情的另一面。或者只是单纯用“情人”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来解释“情人节”,那这部电影出现在这一天确实是非常应景。

当然,今天不想写《花样年华》。回忆起去年也有一部上过院线的爱情电影,不仅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还讲了讲追忆,还有常伴人生的不圆满,那就是藤井道人的《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

...

这部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蓝狐于2014年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青春18×2 日本慢车流浪记》。在原作中,蓝狐持着日本铁路公司发行的 “青春18车票”穿行于日本各地,在旅途中回忆与初恋Ami之间青涩而朦胧的感情。沿途壮丽的风景、偶然邂逅的旅人,共同推动着他在旅途中重新思考人生,并在回望过去的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故事的起点回溯至 18年前的台湾。高中生 Jimmy(许光汉) 在一家卡拉OK店打工,邂逅了来自日本的背包客Ami(清原果耶)。然而,就在两人渐生情愫之际,Ami却突然决定回国,在分别前,Ami向Jimmy许下了一个神秘的约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大人。时光流转,生活的波折让Jimmy回到了家乡,而当他无意间再次拿起 Ami寄来的明信片,那些关于初恋的记忆也随之浮现。他决定踏上旅程,前往日本,兑现那份尘封已久的承诺。

从东京出发,途经镰仓、长野、新潟,最终抵达Ami的故乡,即福岛。在缓缓行驶的列车上,Jimmy与形形色色的旅人相遇,又在一次次告别中重新审视自己。那些陌生人的故事,与他回忆中的那个夏天交错,让他逐渐拼凑出遗忘的情感。而当他终于来到了Ami家,才向观众揭晓,原来她早已于多年前去世,她的台湾之行,只不过是病逝前的一次希望突破生命的尝试。

...

关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国内的话韩延就是公认的“疾病大师”,最近杨荔钠因为拍了《小小的我》,再加上上一部《妈妈!》,也有往疾病这边靠拢的迹象。

日本有很多爱情片有过疾病主题,例如《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的白血病、《恋空》中的癌症、还有同为藤井道人导演的《余命十年》中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这些常规病症都曾作为关键元素,推动情节发展。但是,其中还有一些在现实当中不存在的疾病,例如《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2016)中的“时间病”、《你在月夜里闪耀光辉》(2019)中的发光病,以及《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2022)中的顺行性遗忘症,这些都将疾病当作写作的素材,疾病本身不再是反映现实疾苦的主题,而是深化爱情逻辑的工具。

在这部片子当中,Ami得的是肥厚型心肌病,这个病早期症状隐蔽,直到晚期才逐渐显露,以至于疾病电影中喜欢用到的“死亡倒计时”并没有在此处出现。她于“当下”已经死亡的事实并未传递给观众,疾病成为一个未被充分铺垫的伏笔,目的就是在电影的后半段,给观众造成惊天一击。

但我认为疾病本身就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诉说的重点,它更多是在渲染一股怀旧的氛围,用最为文艺的方式去看待爱情本身。在改编过程中,藤井道人忠实地传承了原作的核心精神,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影像叙事。影片采用双重时间线的结构,交替呈现2006年的台湾与2024年的日本,通过夏日与寒冬、暖色与冷色的视觉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反差,同时强化了记忆的层次,赋予了电影更深的时间感,构建出具有时代感的叙事空间。

全片的时代符号尤其之多,例如Jimmy家中的了五月天的专辑、《灌篮高手》的漫画、《情书》的电影交换券、与旧友的合影以及Ami寄来的明信片。这些符号都构成了Jimmy自我指涉的载体,也使他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年轻时的自己,唤醒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同时促使他对当下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感叹成长带来的不幸福。

...

在选址上,同样借助大量的怀旧空间进行意义的再生产。相较于台北,台南在台湾人心中被视为精神原乡。《想见你》的选址地点就在台南,利用“32唱片行”、莫奶奶冰店等空间重现了1998年的时代氛围,再加上伍佰的歌曲,产生强烈的怀旧感。那在这部电影当中,最具怀旧感的空间肯定就是台南全美戏院,其展示的《情书》(1995)、《蓝色大门》(2002)、《十七岁的天空》(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手绘海报都在指向一种人类学意义的“地方”,这些“地方”为人们提供了方向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不过这也是怀旧的目的之一,希望在回不到的过去找到心理安慰以及补偿,以至于将过去浪漫化和神化。可能过去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完美,但这些地方一旦消失,人们还是会很难过,因为这份牵挂无以为继。

...

当然,这种怀旧是比较刻意的。例如Jimmy在日本搜寻线路,并没有按照当代人的思维打开手机APP,而是拿着一份已经过时的,没有人再看的纸质地图划线。

...

又如Jimmy在镰仓高校前站,画面闪过的胶片录下的视频到底是什么?影片并没有提到过这些片段真实存在,或者只是Jimmy脑海当中所幻想出来的美满,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地想用到胶片这个媒介来增强怀旧感。

...

除了单纯的怀旧,旅游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主题。旅游与怀旧具有内在的相似性:二者皆涉及对日常生活的暂时抽离,象征着对平凡常态的切割,赋予个体沉浸于非世俗生活刺激之中的可能性。怀旧是从“此刻”逃逸到“彼刻”,而旅游则是从“此处”移步至“彼处”。从这个角度来看,怀旧可以被视为时间上的逃逸,而旅游则是空间上的逃逸。这种时空的双重离散,使得旅游与怀旧在当代语境中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人们对于自我与世界的重新认识与反思。

因丢失钱包而被迫滞留在偏僻台南一角的Ami,作为外来的“小城漫游者”的形象出现。Ami自始至终未曾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以“陌生人”的身份游走于此,与当地存在明显的区隔。这种区隔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语言,在其他角色看来,Ami永远都只是一个迟早都会离开的日本人。不过,她在神户KTV打工、创作壁画,并且成为当地的话题,掀起一阵Ami旋风,深度介入了小城的生活,成为当地居民未被历史记载的记忆。Jimmy前往日本寻找Ami存在过的痕迹,但目之所及皆是再也回不去的往日台南。对Ami的回忆,实际上也是他对台南深厚“恋地情结”的表达。

...

Ami和Jimmy刚好象征着两种旅行方式,前者是深入当地生活,后者又是刻意与之疏离,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两种方法与当地住民的互动方式截然相反,不过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了“我”所认为的最舒服的模式,且这种模式基于在接触异地文化的同时,能够反过来观照自我。这种境界在我的眼中,也是无比高级的。我会喜欢上这部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旅行观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偏偏就能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过去呢,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都是杨千嬅唱的《无去无来》:“游历四方找美满人生,期望记忆清晰不见云。”朋友和爱人都会渐行渐远,时光不再,情意难回。但人生就是这样,对于不得不离开的人,就勇敢地挥手说再见吧。

个人评分: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