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只给了«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一个最佳服装设计奖,我个人有点替丹尼尔·戴·刘易斯惋惜,据说这电影是他的谢幕之作,若是他个人能得一个奖比较完美,不过即使没得,他炉火纯青的演技还是摆在那儿,演活了一位“冰山上”的缝匠。实际上我在没看这电影之前有点疑问,它难道真的如一些人说的只是一部精致的商业片吗?这位演技之王在退出影坛之前难道会演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电影吗?

看过之后觉得,虽然也不是好到不行,但它起码不是一般的商业片,基本应该归入文艺片之类,只不过用两层商业片面纱包裹上了。


第一层面纱是“玛丽苏”。我看过一些观众的评论,一些人说刚看一会儿就感到厌恶,觉得是那种特假的玛丽苏商业片,我自己看了一小部分的时候也一度有这种感觉。想想看,一个手艺精湛的顶尖时装裁缝,客户都是上层人士,连外国的公主都来做衣服,他自己也过着很精致讲究的生活;忽一日来到乡下度假,一眼就爱上了一个大大咧咧、土里土气的餐馆女招待,请她吃饭、给她做衣服、把她带到店里当模特、对她表示爱情,把她当“缪斯”,这不是玛丽苏电影是什么?

但其实再看下去就又觉得不是了,他们的爱情那么“涩”、那么“别扭”、那么让人有“吞不下吐不出”的难受感觉,显然真正的玛丽苏电影不是这样的。玛丽苏电影的女主角应该是没什么缘故就被男主角宠上了天,这电影呢?男主角伍德科克似乎是很欣赏女主角阿尔玛,但却从头至尾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她姿态不雅、嫌她吃东西太响、嫌她的闲聊影响他工作、嫌她竟喜欢粗俗的大众娱乐,她在他挑剔的眼光下战战兢兢、无所适从 。


第二层面纱是“虐恋”。一些评论者认为这其实就是一部虐恋电影,只不过比较精致,不像«五十度灰»那么粗糙,可以说是一部复古唯美版«五十度灰»。对这一评论我同意一小部分,电影里的确有一点虐恋片的元素,比如阿尔玛两次用微毒蘑菇做菜给伍德科克吃,致使他上吐下泻、发烧昏迷,而正是在他最病弱的时候也是最依恋她、爱她的时候。不过我并不认为因此就应该把这电影归为虐恋片,真正的虐恋电影应该能让观众感受到很强烈的,电影中人物的性欢娱“气味”,但这部电影基本没有或者说很淡很淡,“虐”和“恋”有点分离,影片创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起码要比一般意义的虐恋要多得多。


一部有内涵的电影肯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看法、感受未必相同,我只说我的吧。

电影描述伍德科克和阿尔玛的“畸恋”,我感受到的深层涵义是探奇人类行为模式中隐藏的秘密,不可思议的、迷人的秘密。

伍德科克是有极高艺术品味和精妙手艺的裁缝,但同时又是极端自闭的人,除了工作不跟别人来往,对大众娱乐也不感兴趣,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他追求完美,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允许有丝毫差池,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对生活细节也苛求至极,从衣服到饮食,从说话声音到姿态仪容,都要合适、精致到尽善尽美。像这样工作和生活的人,一定程度上是个“囚徒”,不过不是被强制的,而是自己“囚禁”自己。一方面,这种“囚禁”让他觉得快乐,他工作的灵感和成就、他生活的秩序和习惯都与此相联;另一方面,这种“囚禁”又让他窒息,人性中的自由和反叛意识又让他下意识地想突破囚笼。

相互矛盾的两方面一直在伍德科克的身体和头脑中暗暗角力,在遇到阿尔玛之前,“囚禁”的方面占主导,在遇到阿尔玛时,他闪电般下意识地明白,这姑娘是“解放者”,是他的“救星”,于是顿生爱慕,如获至宝地立刻“捉拿”回来。

随后,“反囚禁”外化成阿尔玛,与伍德科克身心中的“囚禁”开始了白热化的公开对垒。他对她爱恨交加:他厌恶她的一切粗俗举止和爱好,他怪罪她使他失去设计灵感;同时他又喜欢她的自然淳朴,他享受病弱时当她的“小宝贝”;他反感她到了嫌她吃烤面包的声音太大,他又热爱她到了自愿吃下她给他烹制的毒蘑菇菜肴。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这电影的剧本似乎有点缺陷,“反感”这面表现得很透,“热爱”这面却稍逊,致使整个片子给人感觉不是太平衡,影响了电影的总质量,也影响了没能让刘易斯展现更精彩的演技,有点遗憾。

但总的来说,觉得这电影还是很有些文艺片质感的,对人性中“囚禁”和“反囚禁”的探奇颇有意思,虽然电影是以爱情说事,其实是可以推而广之到有关人的一切,包括认识过程、创造力、社会、人生等等。


这大概也就解释了我对于演技之神刘易斯以这部电影做为收山之作的疑问,他看中了它对复杂人性、人的行为、人的情感的探求,那位又帅又怪的顶级缝匠形象是他献给全世界影迷的礼物,也在他个人的作品相册里新添一位与其他人物都截然不同的“怪咖”。另外,据说他对手艺和手艺人有一种崇敬之情,曾息影若干年专门学习制鞋和木匠手艺,那么也许他这最后一部电影,就是以扮演一个顶级手艺人形象作为他这方面情怀的表示吧。